打造有温度的“ICU”让重症患者重生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唐钟祥深耕重症医学领域近20年,获评“广东省医疗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名医档案
唐钟祥
荣誉:
2023年广东省医疗系统先进个人;重症医学主任医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急危重症医学部负责人、门急危重教研室主任、ECMO团队负责人、南海区“十四五”重症医学科高水平重点专科建设负责人、南海区重症医学质控中心常务副主任。
广东省医疗系统先进个人,佛山市建功立业先进个人,九三学社佛山市委员会先进个人(2019年度、2020年度),第三届南海区十大杰出青年,南海区第十四届政协委员,南海区政府“重症医学学科带头人”,南海区卫健系统年轻后备干部等。
学会任职:
广东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委员,佛山市医师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佛山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
技术特长:
危重病规范管理,重症感染、脓毒症、ARDS及肺血管疾病,多重耐药菌抗生素规范使用,人工心肺技术ECMO,机械通气,血液净化,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治疗。

■重症医学科团队使用ECMO技术救助患者。
医院供图

扫码看视频
ICU的门常被人们称为“生死门”。一门之隔,是生与死的距离;一门之间,承担着生命不可承受的重量。
穿过一条长廊,走进一道白色的大门。在门内换好探视服、鞋套、头套、医用口罩,完成手部消毒后,记者在唐钟祥的带领下走进了第二道大门。
这里是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门内,摆放着18张病床,来自医院各个科室的最危重的患者都收治在此。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吸痰器……各种仪器在滴滴作响,医务人员则在各自岗位有序地忙碌着。
“很多人认为ICU是个冰冷、严肃的地方,这里确实是离死神最近的地方,但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这里是危重病人重生的地方,我们希望能逐渐改变大家的固有观念,让大家重新认识ICU,这里每一份坚持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在重症医学领域深耕近20年,唐钟祥从一名年轻医生变成了可以独当一面的科室主任,与ICU一同进步、成长、蝶变。近日,在广东省首届“医疗系统先进个人/团体”评选活动中,唐钟祥凭借在重症医学领域的突出成绩,获评“广东省医疗系统先进个人称号”。该称号全省仅80人获评,南海区仅一人上榜。
紧跟现代医学脚步每周工作学习近80小时
ICU是医生和“死神”硬碰硬的战场,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却也是离重生最近的地方。
谈起为何选择ICU这一特殊的科室,可以追溯到唐钟祥的大学时期。2003年,他还是中山大学医学院的一名学生,也就是这一年,SARS(非典)肆虐中华大地。他见证了ICU在抗击SARS的巨大作用,埋下了日后成为ICU医生的种子。
2006年大学毕业后,唐钟祥来到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并于两年后加入医院ICU团队。之后的15年里,他一直专注于危重病临床工作,完成了多项新技术的开拓和应用,经手救治的危重症过万例。
走进唐钟祥的办公室,几个书柜装满了危急重症及各相关学科、医学人文等多方面的书籍,在科室的晨会、总结会上,他常带领科室医护人员一起研讨病例,学习最新的文献,复盘新技术开展情况,在不断实践和总结中精进……
事实上,从当医生的第一天起,唐钟祥就保持着每周工作学习近80小时的习惯,“现代医学不断进步,医疗知识不断更新,作为抢救危重病患的核心科室,我们必须紧跟现代医学的步伐。我对自己是这样要求的,对团队也是。”
多年来,在医院的支持下,唐钟祥获得了多次外出学习的机会。2013年在中山一院SICU系统进修重症医学,荣获优秀进修医生称号;2017年公派台湾高雄长庚纪念医院,完成重症医学研究访问学者工作。
“在台湾学习期间,我接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比如呼吸治疗、ECMO,这些都是重症医学的强大支撑。科室要想持续良性发展,必须了解社会的需求,紧跟国际医学新进展,在学习和实践中寻求突破。”2017年下半年,从台湾访学回来后,唐钟祥就着力在南海率先组建呼吸治疗团队。
院内开展ECMO技术为危重病患带去生的希望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承担起佛山市新冠定点筛查医院的重任。作为医院骨干,唐钟祥被任命为医院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应急诊疗专家组副组长,担任佛山市新冠肺炎危重症重症医学专家组成员。
“那时我第二个孩子才刚出生两个月,家里老婆孩子都需要照顾,但我没有办法……”身担重任,唐钟祥选择主动取消春节休假,持续奋战在医院二十天。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作为主诊专家,参与了确诊佛山市第二例武汉输入的重症新型肺炎病例,有效切断病毒在本地区的传播途径。
当时,新冠肺炎感染者重症率高,部分人在感染后出现呼吸功能衰竭等情况,ECMO则可以作为替代心肺功能的体外人工心肺氧合装置,在新冠重症的救治中发挥着极大作用。唐钟祥利用在台湾访学掌握的ECMO知识与技术,2个月内密集组织30场ECMO专项培训,紧急在院内组建了ECMO团队,并担任负责人。
“从ECMO技术开展到现在,我们救治了近40例病患,包括多例重症肺炎、CO-VID-19重症心肌炎、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危重孕产妇等,脱机成功率达58.3%,出院存活率38.5%达到省级水平。”唐钟祥介绍,近期ECMO团队便成功救治了一名因咯血而命悬一线的年轻女性。
原本,小梅(化名)因为久咳不愈来到该院就诊。经急诊医生检查,发现她双肺肺炎并肺泡出血。医生给予止血、抗感染等对症处理,拟收住院观察期间,小梅突发大咯血,鲜血堵塞气道致呼吸衰竭,被紧急收入ICU治疗。
“她的出血非常迅猛,双肺很快被大量血块和鲜血堵塞,常规有创呼吸机都无法将气体送入肺内,病人随时会因低通气和缺氧而窒息死亡。”快速对患者进行评估后,唐钟祥即刻与家属沟通,启动EC-MO治疗,抢救患者生命。
1分钟、5分钟、10分钟……ECMO在30分钟内顺利流转,病人在ECMO支持下得以重新“呼吸”,生命得以保障。
回顾患者从生命垂危到康复出院的整个诊疗过程,唐钟祥感触很深:“在几年前,如果遇上这类致命大咯血的患者,我们团队可能没有太好的办法,现在我们能够把这一类患者抢救过来,是对我们十几年来不断努力建设的最好的回报。”
做有温度的医生建有温度的科室
“ICU医生是生命险滩的‘摆渡人’,把能够留下的病人,尽其所能渡回温暖的人间;让必定走向死亡的衰老生命,用尊严、体面的方式渡向生命的彼岸,体现温暖的关怀是重症医学的终极目标。”
打造有温度、有担当、技术精湛的ICU,是唐钟祥和团队的追求。多年来,通过改善医疗服务、提高技术水平、升级改造环境、提供情感支持、优化沟通模式等措施,科室朝着人文医学方向越走越坚定。
在ICU,除了一些因本身疾病恶化、突发意外被送入监护的患者外,还有一些因情绪不稳定而选择轻生的案例。他们往往心态较为消极,最初的治疗依从性都比较低。
“我们除了在技术上尽自己的能力去救治他们外,还会通过家庭和社会多维度的支持,帮助他们渡过这段最黑暗的时期,让他们有活下去的勇气。”唐钟祥始终认为,医学是有灵魂的、有温度的,ICU在最大程度上挽救患者的生命之余,还应给患者带来求生的希望,唤起患者对生命的美好向往。
从建科之处的几张病床、几台简陋的仪器,到如今的18张病床,拥有EC-MO、IABP、重症超声、智能呼吸机、血液净化机、床旁内镜、除颤仪等全院最好的救治资源,有严格危重症专业培养的医护团队,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治疗手段,科室迎来了发展的蝶变,唐钟祥亦与科室一同成长。
近年来,在唐钟祥的带领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打造南海区首个呼吸治疗团队、开展院内第一例ECMO、打赢新冠“阻击战”、获评南海区“十四五”高水平重点专科、承担南海区重症医学质控中心重任……科室正逐渐驶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其ECMO技术、危重症救治水平处于南海区甚至佛山市各级医院前列。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许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