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夜间经济 桂城“蓝朋友”这样做

■执法人员在夏北聚龙北夜市巡查。
通讯员供图

夜间经济的活力,是城市活力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城市的魅力所在。
如何做好规划和管理,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优化夜间经营场所环境,让经营者有序经营,让消费者安心、放心,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必答题。
创新管理模式
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中,首次将打造活跃的夜间商业和夜间市场作为目标,并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多方参与负责,共同推进夜间消费优化,释放城乡消费潜力。
在南海区中心城区桂城,既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千灯湖片区,又有特别接地气、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夜间市集如万达夜市、夏北聚龙北夜市等。
这些夜市,延长了经济活动时间、增加社会就业机会的同时,又促进消费,满足了群众多元化消费的需求。但若管理不善,随之会带来“副产品”,如占道经营、油烟污染、噪声污染、影响环境卫生等,给市民生活造成诸多不便,还影响着城市的文明形象。
为避免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出现,被喻为“蓝朋友”的桂城综合行政执法办执法人员把满足民生需求、助力经济发展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提前介入,并创新管理模式,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原则,全力配合多个夜市摊点做好管理和服务。如在万达夜市开市之前,桂城综合行政执法办灯湖中队为万达夜市的立项和开展提供了有关市容秩序、市容卫生等指导意见,并在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探索、形成了由万达夜市主办公司具体负责日常性经营管理、由桂城综合行政执法办协助日常监管的管理模式。
目前,万达夜市出摊数量已达50个,摊位经营类型包括食品、服装、饰品、手工艺品等。除了固定招商外,主办公司还积极引导流动商贩“入市”,满足了部分流动商贩的实际经营需求,其中包括两名残疾人士。
万达夜市经营两个多月以来,桂城综合行政执法办灯湖中队执法人员不断规范夜市经营,联合多部门依法处理噪声夜间扰民及其他占用公共空间等不文明现象,并结合节假日人流量剧增等情况,为夜市周边提供巡查保障等服务。
万达夜市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让桂城烟火气更浓,夜间经济发展更具活力,开创了城市经济效益和市容环境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平衡秩序与活力
“小地摊”里藏着大民生,贩夫走卒,引车卖浆,“小地摊”“路边摊”自古以来就存在,它是市井生活的生动写照、谋生场所。
今年4月,经济观察报以《“上海摊”有序回归上海滩》为题,报道上海近两年来不断鼓励“人间烟火气”的回归,外滩枫径、安义夜巷、凯田路夜市及商业体沿街外摆位等特色商业形式不断涌现。摆摊也在逐渐正规化、合法化。
秩序与活力之间,该如何平衡?桂城综合行政执法办早有答案:注重统筹经济发展、市民需求、城市管理三者之间的平衡,推动“地摊经济”良性发展,继千灯湖便民岗亭和万达夜市后,再设夏北聚龙北夜市。
桂城综合行政执法办和夏北聚龙北夜市地块承租方通过统一划定经营摊位场所、统一规范经营时间、统一制定相关卫生要求等,在不影响城市管理的前提下,让“地摊经济”与满足群众生活需求并存。
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从上月起,桂城综合行政执法办配合承租方开展摊位设置、抽签、协调等工作,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抽号确定摊点,并积极开展爱国卫生宣传,要求摊点经营者做好卫生清洁、有序经营。同时在夜市经营时段,定时开展执法巡查,确保及时发现和取缔各类违法行为,维护经营秩序。
功夫不负有心人,以前闲散脏乱、阻碍通行的“黑点”,变身为如今热闹的夏北聚龙北夜市,满足了超80个经营户摆摊经营需求,经营环境安全、整洁、有序,既有烟火气又有人情味。
市民的生活需要夜市和摊贩,这是夜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管理和服务?不少管理者提到“新加坡模式”,如新加坡的摊贩中心拥有完善的水电设施、通风良好、卫生有保障,政府还发补贴,让摊贩都愿意入驻,街头流动摊贩也就基本消失。“新加坡模式”,就是把摊贩纳入到城市的经济和管理体系中。
桂城综合行政执法办在管理模式上的探索创新,是为民、利民、便民之举,期待“蓝朋友”再接再厉,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展现城市魅力。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关帅屏通讯员廖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