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沥赴禅桂开展高质量发展调研
对标先进 探寻高质量发展“秘诀”

■调研组了解果房地块城市更新项目的改造经验。
珠江时报讯(记者/李翠贞通讯员/黎昭映张秋枫摄影报道)以“提信心、拼经济、抓发展、开新局”为主题,1月31日,大沥镇组织班子领导及职能部门、各社区负责人等共约150人,赴禅桂开展高质量发展调研。这也是2023年度大沥镇委党校的开学典礼。
这一天,调研团接连走访了位于禅城石湾、祖庙以及南海桂城的八个调研点,涉及旧村改造和村级工业园改造、全龄友好城市建设等。“有合适的工作、舒适的环境、良好的配套,自然就能吸引优质的人才。”调研过程中,南海区委常委、大沥镇委书记岑灼雄说。
朝着“过河进湾、产业第一、项目为王、工商并举、品质领航”的目标,大沥开展这次调研,折射了这个广佛经济重镇在纳入佛山中心城区、千灯湖中央活力区后,通过对标先进推动人城产文融合的决心。
■旧改怎样改?让“东施”变“西施”把好产业引进来
纳入佛山市中心城区范围、布置南海城市中轴“过河进湾”和发展商流型经济等任务,市、区都对大沥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结合大沥现状,怎么去腾空间、强工商,又要怎样提升城市面貌?
带着这样的思考,调研之行的首站来到了位于禅城区石湾镇街道的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改环境,补短板,做活动,造氛围,引人才。”石湾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黄超用15字分享了这个片区的改造“秘诀”。这里以南风古灶和大雾岗公园为核心,构建起了“文化+创意+跨界+时尚+体验”的完整产业生态圈。好的环境引来了好的产业,好的产业能带来好的收益。在另一个调研点——佛山泛家居电商创意园,如今已吸引包括上市及挂牌企业在内的超150家入驻企业,在2021年税收就已达到5000万元。
而在旧村改造领域,禅城也打造了引人注目的标杆——果房地块城市更新项目。祖庙街道党工委书记李仕亨介绍,这是禅城区第一个采取“协议出让”方式进行整村改造的旧村项目。昔日遍布简陋破旧物业的土地上,现在已经“长”出一栋栋崭新的建筑。
在南海区桂城街道,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后,曾经的旧通储物流用地,如今已建成集潮流运动、汽车周边、夜间文化三大产业于一体的南海新经济小镇。距此不远处的星中创夏北高新产业中心,通过“工改工”,已吸引包括广东塔斯克实业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进驻,涵盖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领域。
“禅桂的这些例子告诉我们,旧改改好了,是可以让‘东施’变‘西施’,化腐朽为神奇,不仅让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带来的业态也更年轻了,进来的人才活力也更足了。”岑灼雄表示,大沥接下来也要通过城市更新、建设载体,把原来一些低端的产业,更替为具有创新和创意、高附加值的高新产业,从而注入满满的活力。■城市怎么建?用美学提升气质对全龄更加友好
春节前,大沥镇发布了《大沥镇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实施方案》,展开一幅“让生活更舒适更便利、让环境更宜人体验更丰富、让公共空间利用率更高、找得到大沥记忆”的蓝图。大沥镇镇长游剑锋认为,大沥的民间经济雄厚,但目前在城市建设中的艺术积累还有提升空间。这次的调研,桂城的经验能为大沥提供不少借鉴。
跟着桂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陆文勇的介绍,大沥调研团走进了南海实验中学(金桂校区)。这里包含有教学楼、行政楼、体育馆及恒温泳池、宿舍等设施。学校从开工到竣工耗时约10个月,不仅教育质量优,其校园建筑更充分融入美学设计。
“一定要先把环境做好,而且要做就要做让人印象深刻的。”岑灼雄认为,美学能赋予城市独特的气质,让城市更符合人的需求。在桂城,平洲水道大圩社区河岸段通过开展环境提升打造成“网红水岸”;而南海目前最大的儿童公园——桂城儿童公园,则充分结合幼儿、青少年等不同年龄段运动及周边居民活动需求,拥有2000平方米浅水嬉戏区、21米长的彩虹滑梯等“网红区域”,在去年开放后,已成为南海家长们的遛娃好去处,甚至还吸引不少市外游客慕名而来。
大沥组织的这次调研之行,不仅是为了让学员们借鉴先进经验,也期望激发大家的动力和信心——这些调研点所在的区域,曾经也跟大沥一样,发展早、改造难度高,但通过城市更新实现腾笼换鸟后,无论是产业和城市功能都得到了提升,更引进了众多高质量企业和高水平人才。“只要我们加倍努力,大沥也可以实现产业好、城市面貌好、城市功能好,推动量变到质变,提升城市价值。”岑灼雄透露,此次调研过后,大沥还将号召党员干部集思广益、努力“破局”,共同推动大沥走出一条新的高质量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