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2年09月06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稳汇率”信号来了央行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
    • 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 全力救援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锚定全年目标力争实现最好结果
    • 模范人物分享故事 传递慈善公益力量
    • “九江龙”又发威助佛山夺四金
    • 我国已有超1500个科技馆和科技类博物馆
    • 广东推出稳工业“1+3”系列增量政策
    • 活力南海 因湖而美

    第A02版:文明佛山

    • 网安剧场寓教于乐 增强市民防范意识
    • 走进企业一线开展节前检查
    • 亲子家庭做灯笼读绘本
    • 困境群体收到暖心福袋
    • “丹灶先锋”进村居参与志愿服务
    • 四个社区出列擦亮慈善品牌

    第A03版:要闻

    • 村民 100%同意通过村改方案

    第A04版:要闻

    • 拿地即开工 开工即招商
    • 高端智造产品从这里走向世界
    • 九江再添一家省级 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 吵架致一方死亡 责任如何划分?

    第A05版:要闻

    • 走优质均衡之路 办人民满意教育

    第A06版:映像

    • 活力南海,因湖而美
    • 佛山农行人以实际行动做好“浓情暖域”服务

    第A07版:视野

    • 关于网络安全 这些防范知识要牢记
    • 佛山市南海公有资产流转服务有限公司公告(物业招租)

    第A08版:天下

    • 四川泸定发生地震 各方力量紧急驰援
    • 成都铁路部门启动Ⅰ级应急响应
    • p39
  • 数字报首页

A05:要闻

走优质均衡之路 办人民满意教育

大沥坚持把教育优先发展摆在重要战略地位,成为推动南海教育发展的排头兵

2022年09月06日

■两校三园同日揭幕,见证大沥加速度。(资料图片)

■大沥盐龙教育集团开展日常工作会议。(资料图片)

■太平成远小学学子摘取自己亲自播种照料结成的果实。

■专家、名师齐心协力,打造大沥家庭教育特色品牌。(资料图片)

■石门中学学子梁宝烨在国赛中夺金并保送北大。

■大沥镇水头小学原创少儿粤剧《红军不怕远征难》获中国戏剧小梅花集体节目奖。

“三园两校”同日启用引发关注、信息学学子国赛夺金并保送北大、体艺办学特色凸显斩获市区各级奖项……步入一个崭新的学年,大沥教育以令人惊艳的姿态,矗立于基础教育方阵中。

与“大沥教育”的闪亮名号相比,大沥教育人的共同愿景显得朴素而动人:实现大沥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正如市民所期盼的那样,大沥在办好每一所学校、成就每一位老师、关爱每一位学生上,不遗余力。

一直以来,大沥镇坚持把教育优先发展摆在重要战略地位,在校园建设、智能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师生素养提升、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发力,着力推动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成为推动南海教育发展的排头兵。

大手笔投入建设让学生“有学上”

在新学年开始前,大沥教育为居民送上惊喜大礼包:“三园两校”揭幕仪式举行,伯奇学校、育德学校、沙溪幼儿园、沥城第一幼儿园、沥城第二幼儿园这5所公办学校、幼儿园正式投入使用。

大手笔投入、高水平建设,以三园两校为代表的新改扩建学校启用,不仅体现了大沥的“加速度”,更展示了大沥为百姓提供“家门口”优质教育的决心。

作为推动南海教育事业发展的排头兵,大沥学生核心素养指标历年稳居南海第一,“广东省教育强镇”称号实至名归。为满足市民对优质学位的需求,镇党委、镇政府集中资源、汇聚力量,全力推动校园现代化建设。近年来,大沥镇陆续投入21亿元,新建中小学校4所,扩建学校16所,新增优质学位近2万个。2018年以来,新开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1所,合计增加普惠学位约3959个。

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是一场“硬仗”。对此,大沥教育人表现出克难奋进的拼搏精神,在教育综合改革中,取得了无数“不可能”的成绩。例如,大沥实验小学成为全镇第一所民办学校转公办学校,具有划时代意义,充分体现了大沥镇党委、政府与镇教育发展中心的责任与担当。

今年,大沥镇教育发展中心坚持党建引领,带领教师队伍与广大群众一起攻坚疫苗接种、核酸检测,在防疫工作中起到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多次受到党委政府公开表扬。大沥还积极推动党建工作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在各校园设立党员示范岗,激励和鞭策所有教师坚守教育初心、担当育人使命,促进优质均衡的大沥教育大步前进。

优化布局盘活资源让学生“上好学”

新学校如期建成,学位供给不断增加,大沥兑现了对市民的承诺:让孩子“有学上”。但是,大沥教育人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进一步希望,孩子们也能“上好学”。

大沥镇有中小学44所,在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存在教育不均衡的困惑。大沥教育人深知,义务教育要做到优质均衡,要先从“整盘棋”入手。从关键环节入手,以镇教育发展中心为核心单位、全镇六所公办初中为成员单位,大沥教育集团成立了,并于2021年12月以全省前30名免答辩的优异成绩荣获广东省首批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是全省唯一一个镇街主导型的教育集团,也是目前南海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唯一入选的省级优质教育集团。

大沥教育集团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彰显特色”为核心理念,按照“学校协同、整体规划、统筹推进”原则,优化办学布局,健全办学机制,共研课程改革,推动了集团内各成员学校的共同发展。

集团化办学,使学区内各级各类学校资源共享、共建,使弱者变强,优者更优,优质带动,优势互补。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大沥的信息学发展。曾就读于大沥镇太平成远小学、石门实验学校,现就读于石门中学的高一学子梁宝烨,在8月举行的第39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夺金,获保送北京大学资格。

为各所学校配备优秀信息学教师、做好小初信息学教育的高度衔接、成立镇级信息学名师团队……从信息学发展不均衡,到成为信息学爱好者的“宝地”,大沥靠的正是这种集团化办学的一体化培养模式。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一模式,对教师群体也有效:由各中小学80余名教师组建的大沥镇教师合唱团,坚持每周进行教研活动,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及比赛,成为燎起大沥镇合唱艺术的希望火种。

多样化特色发展让学生在不同赛道绽放光彩

依上所述,大沥教育在开展教育综合改革时,非常注重的一点,就是办学特色的打造。一直以来,大沥都在全面构建系统化、科学化、品牌化的特色课程体系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在多样化特色发展下,成效开始逐步显现,更多孩子通过不同的成长通道成人成才。

在南海区第十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大沥镇教育发展中心获得最佳组织奖。全区245支获奖队伍中,大沥镇获奖队伍共61支,占比约四分之一;特等奖获奖队伍13支,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取得喜人成绩的背后,是各中小学、幼儿园深度挖掘艺术教育,培养孩子们艺术兴趣、艺术审美、艺术能力、艺术创造力等,让孩子们接受素养熏陶、学到知识和技能。各校主动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整合优势,开发优质的校本课程,共享资源,让大沥镇艺术教育迈上一个更高、更有特色的层次。

以竞赛促进多元化发展,只是其中一个窗口。在“双减”政策落地的首年,大沥各学校的特色教育,成为了落实“双减”政策的“利器”:各初中、小学发力作业设计、课程改革、课后服务多个领域,坚持“五育并举”,涌现出一大批“好作业”“大课堂”“优服务”的精彩案例。

例如,太平成远小学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及作业设计中,独创“数说生活”“百草园寻宝”等多项综合实践活动,去年底代表佛山在广东省劳动教育特色(佛山专场)进行劳动教育成果展示,获佛山市一等奖;以粤剧为学校品牌特色的水头小学,在课后服务中开设身段操、毯子功等粤剧课程,原创小粤剧《红军不怕远征难》获国家级奖项——中国戏剧小梅花集体节目奖;城区小学获全国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鼓乐)传承学校称号,走出了一条做优“双减”、打造品牌、强化美育相结合的新路。

瞄准育人主阵地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特色教育的发展实践,在教师发展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大沥在提升课程体系化程度的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更为灵活的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以大沥体育为例,一直以来,大沥教育发展中心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的开展。为了促进体育项目的良性发展,大沥具有前瞻性地将足球、田径、游泳、篮球四个项目作为特色项目,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推进。仅今年,大沥学子就在省、市、区各级各类比赛中大显身手,多次获得总分第一名。

成绩的获得,与学科老师的付出是分不开的。教练员不满足于固有的知识,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为自身发展乃至学校发展积聚动力。在2022年南海区第二届体育学科教学能力大赛中,大沥镇共派出5名选手参赛,均获特等奖,代表南海区参加佛山市赛的角逐。

在激励教师成长上,大沥不放过任何一个平台,原则很明确,就是要凝聚教师们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干劲,从而实现育人目标。今年,大沥以家庭教育为切口,创造性地开设了短视频栏目“家庭教育空中加油站”,为优秀班主任提供展示平台,并促进全镇家庭教育特色品牌创建。

视频围绕近期家庭教育热点、重点、难点问题,邀请大沥镇名班主任许洁、戴鑫贻夫妇为主要策划及嘉宾,选取镇内中小学和幼儿园优秀班主任、家长做主讲嘉宾,从父母及专家的视角,让家长在实际案例中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助力学生健康发展。

文/珠江时报记者罗炽娴通讯员戴琼林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