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风暴”献良策 农业发展“晒实招”
南海政协协商议政会第二场走进西樵,聚焦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南海区政协组织参观西樵镇何氏美丽渔场。

■南海政协第二场月度协商议政会,聚焦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南海政协协商议政会第二场走进西樵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南海是珠三角制造业大区,也是典型的岭南鱼米之乡,有着深厚的农业发展基础和发展优势。南海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
聚焦大力推进农用地整理,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6月10日,南海区政协第二场月度协商议政会走进西樵,政协委员、政协智库专家、新农人围绕农用地整理过程中面临哪些制约、如何结合本土实际闯出南海现代都市农业新路子等话题,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助力南海探索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发展。
“推进农用地整理,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我们要在国家‘三农’政策的指引下,瞄准区情、提准对策。”南海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唐棣邦表示,接下来将结合专家意见,以及本场议政成果,进一步深化、细化调研报告,使之更有针对性和决策参考价值,并以专报形式报送区委区政府,助力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建设。
深入调研
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把脉”
6月10日,唐棣邦带队走进西樵镇何氏美丽渔场参观。一眼望去,无数个方格化鱼塘排列有序,一群白色的鹭鸟悠闲地在尾水处理的生物净化池边休憩。
“园区养殖和标准化改造后,亩产高达8000斤鲈鱼,亩产增收2万元。”在参观现场,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集约开发与标准化改造后,不仅环境好了、企业增收,土地权属人的收益也增加了,“以前每亩鱼塘的租金是4300元,现在每亩租金升到了7200元,相当于每亩增收了2900元的租金。
一边听介绍,大家无不发出感叹:“这样成规模、系统性的改造鱼塘,又美观又实用。”
农用地连片、集约开发利用的好处显而易见。早在今年初,南海确定“大力推进农用地整理,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协商议政主题后,南海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牵头组织委员、专家,积极加强与区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南海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交流,并深入各镇街开展专题调研。
2月至5月期间,专项调研组共召开相关座谈会10多场,并实地走访了九江、西樵、丹灶、狮山和里水等镇街的多家农业企业和项目,听取企业家、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梳理出南海农用地整理及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共性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收集了意见建议、物色委员代表和专家人选,为本场协商议政会的召开奠定了扎实基础。
会上,南海区政协特邀专家汇报了“大力推进农用地整理,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调研初步成果,对南海农用地整理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调研报告建议,要做好农用地的利用规划,重点加快农业产保区的划定,将条件良好的优质土地、重点发展的产业园区等纳入农业产保区范围,加强农用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同时利用南海区“地券”“绿券”等政策,加快闲置、废弃建设用地的拆旧复垦,促进农用地归并调整,推动零散、破碎的农用地向集中化、规模化转变。
“进一步深化完善调研和议政成果,尽快形成决策参考信息,以专报形式报送区委区政府。”唐棣邦表示,接下来区政协还将组织开展4场月度主题协商议政会,希望各委员和智库专家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进一步摸清情况,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更好地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助力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建设。
委员建议
抓住预制菜风口助南海品牌快速出圈
一直深耕水产领域的南海区政协常委、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华先认为,虽然都市农业尚属新业态,但南海区既是工业强区,也是农业强区,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方面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目前,90后、00后已经成为新鲜、快捷、潮流行业的消费主力,并且随着连锁餐饮的崛起,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等背景下,加快了农产品预制菜的市场需求。何华先建议,在角逐预制菜万亿赛道的过程中,希望政府可以在土地、政策方面给予预制菜企业更多的支持,帮助预制菜企业摆脱“用地难”,加大政产学研合作,吸引更多技术人才进入,引导资本注入农业,助推“农业保险+农业信贷”,助力南海预制菜品牌快速出圈。
延长池塘承包期推动长期稳定投入
因长期和村民打交道,南海区政协委员、政协九江镇工委会副主任、广东九江酒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关正生坦言,对于土地的集约整理,部分养殖户认为集约后养殖面积减少、租金上涨,担心后续养殖成本过高。尤其是设施农用地审批手续繁琐、审批时限长、复垦保证金负担重等问题,企业(农户)投资建设意愿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关正生建议,在用水用电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鱼塘连片整治工作予以政策支持,引导池塘所有者适当延长池塘承包期,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和长期稳定投入。同时,加强鱼塘连片整治工作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区级资金配套比例,调动企业参与产业建设,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
引导农企建设
“前店后厂
”生产模式
“里水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万顷园艺世界、梦里水乡百花园、南海花卉博览园、宏岗梦里花田形成‘四足鼎立’之势,可以说是一园区一品牌、一园区一特色。”南海区政协委员、政协里水镇工作委员会主任梁文成认为,把分散在农户手中的零散土地集约起来,是现代都市农业的必经之路,只有把农用地充分激活,逐步形成集农业种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于一体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乡村振兴的活力和内生动力才能不断产生。
他建议,要大力发展观光悠闲农业,结合乡村振兴南北乡村精品游线,立足“买花+赏花+乡村游”三大元素,引导近百家农业企业建立“前店后厂”的生产模式。
推进现代农业招商引资发展特色农业
南海区政协委员、政协狮山镇工作委员会主任麦永维直言,狮山镇的吴屋村(西瓜)、新和村(西瓜)、沙水村(沙水桃花)、谭边村(大顶苦瓜)已被认定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这些有本地特色农产品,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虽然南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但土地集约存在一定难度,设施农用地申请办理也存在难度,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业产业项目招商。”麦永维建议,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统筹,强化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缓解镇街一级现代农业项目招商难、难招商的状况。
专家支招
研究高科技农业打造大湾区现代农业“硅谷”
会上,来自南海区政协智库的两位专家,广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廖森泰和佛山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经济发展科科长陈日强,围绕大力推进农用地整理,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做好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这篇大文章,提出意见和建议。
陈日强直言,现代都市农业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里发展农业,为城市发展农业,这是伴随现代化城市建设逐渐形成的一种产业形态。
“传统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与时俱进。”陈日强认为,农用地租赁,五年一租期或者二年一租期,不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陈日强建议,南海要引入管理农业园区的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化的服务,对污水处理、提供后备应急电源等这些“小服务”都要统筹考虑,使服务机构形成一个有机的服务整体,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步伐。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廖森泰认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要认清农用地发展的功能属性,要搞清楚农用地分类和用途。
“南海寸土寸金,又靠近广州,农业定位不要走一般的寻常路。”廖森泰建议,我们要培育创新生态,把南海打造成大湾区现代农业“硅谷”,研究高科技农业,变成大湾区的农业科技院。他还用“20字”总结农业发展之路:重点在村居,核心是效益,关键在村民,企业是主体。
现场回应
注册集体商标促农产品抱团“出圈”
政协委员们和智库专家们提出的富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得到区政府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委员专家很有责任感,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农业现代化发展,这是南海的使命。”南海区副区长徐永强表示,南海的农村错综复杂,发展参差不齐,从业态到素质都千差万别,发展有南海特色的农业产业,要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发展理念,高定位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徐永强还表示,南海要做好“五个突出”:突出园区化,做强做大农业平台;突出融合化,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突出绿色化,发展低碳循环;突出品牌化,发展特色、高质农业;突出创新化,推动农业科创转型。
在突出绿色化发展上,徐永强透露,未来会集体注册南海农业产品的标志和标识,凡是从南海走出去的农产品,包括加工农产品,都要符合南海农产品牌建设的要求,这样一来,通过品牌化建设,以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聚焦高资金投入、高科技装备、高水平经营、高品质生产、高产值收益,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南海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罗伟海表示,南海划定18万亩农业产保区,就是为了保障农业产业发展用地的总规模,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同时,在农用地整理方面,针对耕地,南海区已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1.76万亩,下一步将继续推进耕地提质改造、污染耕地治理等工作,大力推进全域养殖池塘改造提升。
佛山市自然资源局南海分局局长潘汝海抛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南海的农用地整理,要提前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开展建设用地腾退复垦,推进农业空间连片集聚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南海区农用地保障政策体系,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潘汝海还呼吁,要在大力推进农用地整理,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同时,切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实现双赢局面。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戴欢婷
通讯员廖焜麦盛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