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化激活人才 助力城市引才留才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联合有关公司的权威调查显示,98%的受访者表示公司已经应用了一项或多项人才(力)资源数字化技术。人力资源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转型趋势。
拥有超40万户市场主体的南海,又当如何把握这股趋势,助力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山东威海启动全国独家城市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平台、武汉光谷在全国率先试点的人才资源注册积分制,或者能为南海提供借鉴。
什么是“人力资源数字化”?
互联网正在改变这个世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始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手段,以“智慧协同、赋能员工、激活组织”为目标,建立社会级、服务性的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云服务平台,完成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的转型和升级。
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在连接和赋能的基础上完成洞察的工作。洞察不仅仅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更重要的要前瞻地洞察到经济发展趋势、劳动力群体变化趋势、组织机构演变和内部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会引发的可能的未来的画像。
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要从建立智能组织,进行智能管理,为人才提供智能服务三个关键点出发。
智能组织
以数据为基础,包括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通过智能化的分析,了解组织人才管理现状,人才市场竞争力,有效预测人才管理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而帮助组织制定更科学的人才规划和决策。
智能管理
通过应用现代技术,帮助组织寻找、培训、配置、保留优秀的人才,提升团队工作的协同效率和生产力,提升人才的敬业度和使命感,并激励人才实现更好绩效表现和个人发展。最终通过数字化的人才管理,打造满足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的人才供应链。
智能服务
人力资源部门自身进行变革,实现数字化运营,通过端到端的流程,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化、自动化;通过智能化的人才服务,提升员工整体体验;最终形成数字化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为组织和个人提供智能化、人性化的人力资源服务。
山东威海
启动全国独家城市共享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今年1月8日,山东威海启动全国独家城市共享人力资源服务平台。该平台是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CDP集团、威海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三方创新共建的威海城市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平台,旨在更好地服务威海企业,打造威海市企业专属定制的、智能化、数字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生态系统。
威海城市共享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涵盖了组织管理、招聘管理、入职管理、行政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福利中心、人才体验等人力资源管理全流程模块,无缝对接公共就业与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等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帮助企业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和风险,提升管理效能和员工工作体验度。
同时,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帮助企业家实时掌握人力资源动态数据,为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精准的数据依据。
未来已来,数字先行。该平台的启动,是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一种变革和创新,也必将激活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思维,助力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高质量发展。
武汉光谷
率先在全国实施人才注册积分制
7月底,武汉光谷人才注册服务平台上线,在全国率先探索以人才动态“注册制”和“积分制”的方式,结合专家评议、企业及主管部门举荐等,构建多元化人才评价制度。
新制度不仅最大限度降低准入门槛,减少和取消人才审批环节,学历也不再作为人才申报第一门槛。光谷打破过去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枷锁,将知识、能力、经验、成就和贡献,作为人才选拔的新五大标准。
“注册积分制”改变了什么?2020年,在“3551光谷人才计划”的年度申报中,共有1010人注册登记,其中710人提交申报。今年,通过光谷人才平台,注册登记量不到两个月已近9000人,其中申报者1466人,分别增长791%和106%。
武汉东湖高新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招才局局长余季生介绍,通过运用“注册制”和“积分制”,人才可以随时注册,随时打分,资金兑现等政策周期也将大幅缩短,这些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持非常重要。
而人才动态积分制,则开启了一条与传统人才评审制截然不同的路子。注册后,申请人可在平台上自测“跑分”。系统根据人才类别,按照对应指标和分值权重自动计算形成分数,60分为及格线,人才选拔按积分从高到低公开排名。除创新创业类人才外,优秀青年人才、高端管理人才等,均不再需要专家评审和答辩。
学历不再作为光谷人才申报第一门槛。如今,申报“3551光谷人才计划”的人才中,硕士以下学历占比接近20%。
实施动态注册积分制,一方面可结合年度重点产业需求,动态设置人才积分指标和权重,服务产业;另一方面也利于从成果和产出考量人才贡献,给予持续支持。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李燕萍认为,一个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既不能由政府说了算,也不能由专家说了算,而应该大胆改变引才思路,创新人才评价制度,建立一套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评价制度,多维度、立体地评价人才,让制度说了算。
杭州滨江
推出人才工作数字一体化平台
今年9月,在杭州高新区(滨江),一套搭建5大场景、构建87个算法模型的人才“一体化”平台投入应用,为实现人才精准洞察、人才孵化精准对接、人才需求精准触达和人才服务一键办理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化支撑。
该平台聚焦发现、招引、培育、引领和服务人才5大场景、39个子场景,打通12个业务部门,通过数据驱动、模型分析和多跨协同,破解传统模式下如何找到人才、切实解决人才发展瓶颈等问题。
就拿人才孵化培育这个环节来说,人才项目想要拿到杭州高新区(滨江)“5050计划”的政策扶持,第一个“门槛”就是进行项目申报。
“尽管滨江在2017年就实现了无纸化的全流程网上申报,但申报者的学历学位证书、营业执照、专利证书和真实性承诺书等10类材料证明,仍需要扫描上传。”据高新区(滨江)党委组织部人才办副主任周颖菲介绍,有些项目的成员人在海外,一些签字材料还需要“漂洋过海”,周期很长。
现在,通过“一体化”平台的“科技人才创业孵化模块”,纵跨省、市、区三级,实现人社、税务、市场监管等8个部门的数据互通,人才仅需填写和勾选基本信息,比如学历学位、专利权属和营业执照等内容,无需扫描件佐证,便可通过数据流转,实现系统自动核验。同时,平台还借助区块链技术和电子签章,便于创业团队在异地完成线上签字,打破时空界限,提高了申报效率。
此外,平台还可自动获取申报企业信息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判定资金拨付资格,给予企业类别认定建议。通过人才“一体化”平台,项目认定时间较传统模式缩短了30%,资金拨付周期从60天提速到了最快40天,每件业务可减少2人次工作量。
“一体化平台,不只是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更是业务逻辑的重塑。”周颖菲说,通过技术逻辑的梳理,高新区(滨江)延长人才孵化培育所需,强化资源供给,在“科技人才创业孵化模块”中上线“5151”人才创业协同系统,让业务逻辑更加贴近人才发展需求。
据悉,“5151”人才创业协同系统已联动全浙江优质资源,对800余家初创型科技企业进行技术画像,分析企业技术优势,实现“按技寻企”,将合作资源精准输出至企业侧,助力人才链、技术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合作,累计举办人才创业协同活动6场,筛选并邀请企业150余家,促成合作40余项。
此外,通过人才“一体化”平台,该区全速推动“双创一件事”“生活一件事”“安居一件事”,充分体现出“滨江效率”。同时,创新设置“企业硬科技评级指数”以及就业“才岗”智配等相关“发现人才”模块,把人才发现、招引经验转化为算法模型,精准安商稳商,发现更多潜在的创业者和就业者。
得益于该平台的建设,11月8日,高新区(滨江)“逍遥PASS卡”正式上线,人才只需登录“人才e达”平台,不管是寻找资源、寻找伙伴,亦或是解决子女就学、协调就医等,都能找到渠道、感受服务,“逍遥PASS卡”不仅针对滨江人才,还将服务范围扩大至浙江省。
(综合新华社、21世纪财经、湖北日报、齐鲁晚报、杭州日报等)整理/珠江时报记者伍康希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