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1年11月16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
    •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奋力在实现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上迈出新步伐展现新气象
    • 佛山市第十五届人大第八次会议胜利召开
    • 11个重点项目进驻 总投资达5亿元
    • 10月份经济运行延续稳健恢复态势
    • 北交所开市交易首批81家公司上市
    • 导 读

    第A02版:要闻

    • 以史为鉴,努力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 街坊一起出点子 电动车停放更有序
    • 投资强势回暖 IT依然最热门
    • 佛山广工大研究院获全国一等奖

    第A03版:镇街

    •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
    •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奋力在实现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上迈出新步伐展现新气象
    • 新式课桌椅 坐着更舒服
    • 完善“一企一档” 加大监管力度
    • 拆除40间违建 扮靓河涌环境
    • 广东浩宏拍卖有限公司拍卖公告
    • p2

    第A04版:文化

    • 西樵醒狮有多﹃醒﹄?

    第A05版:文化

    • 笔墨蕴情 艺德纯真

    第A06版:教育

    • 南海六百艺考生参加“仿真高考”
    • 张扬“扬长教育”特色 开创石实美好未来
    • 课程将上传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
    • 培养有大爱精神的新时代好少年
    • p40

    第A07版:视野

    • 元宇宙爆火 你我将成“两栖物种”?
    • p9

    第A08版:天下

    • 发展韧性持续显现 稳中向好仍需加力
    • 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热点问题回应
    • 热血沃黑土
  •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A08:天下

热血沃黑土

——北大荒精神述评

2021年11月16日

    70余年来,几代中国人在这里挥洒青春,用生命谱写可歌可泣的拓荒史诗,用汗水和热血,将偏僻、荒蛮、寒冷代名词的“北大荒”变成富饶的“北大仓”,成为热滚滚的“中国饭碗”的代名词。

    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北大荒篇章,是对党的红色血脉的赓续和传承。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历久弥新的北大荒精神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支撑北大荒人战胜艰难险阻、夺取新时代的新辉煌。

    北大荒!北大仓!

    1947年,按照党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指示,一批解放军来到这片沉睡的荒原,点燃“第一把火”,拉动“第一把犁”,建立第一批农场,收获第一次丰稔,有力支援了解放战争前线。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新中国成立之初,恢复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应任务极为紧迫。为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14万转业复员官兵、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陆续来到北大荒,铲地、培土、收割、打粮。他们扶起了犁耙,唤醒了荒原。

    我国第三套人民币“壹圆”上那位标志性人物的原型梁军,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也是北大荒最早的建设者之一。

    1948年,18岁的梁军在黑龙江北安参加拖拉机手培训班,是班上70多名学员中唯一的女学员。为学好驾驶技术,她咬牙搬起几十斤重的拖拉机零件,让男学员刮目相看。“别看我是女子,再苦再累都不怕,我向党保证,坚决完成学习任务”。

    梁军以坚韧的意志参加到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之中,成为全国各地无数青年的心中楷模。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党中央号召下,一批批支边青年和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岁月流逝,记忆永存。在北大荒博物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在一面长达25米的铜墙前驻足,这里镌刻着1.2万多名长眠在黑土地上的转业官兵的名字。

    扎根边疆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几代拓荒人在这里战天斗地,前赴后继,百折不挠。

    年产粮曾经只有0.048亿斤的北大荒,如今连续10年稳定在年产400亿斤以上,可以满足1.6亿城乡居民一年口粮供应。

    北大荒的历史变迁,就是一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史诗。

    要改革!要创新!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借着垦区试办家庭农场的契机,吃惯了“大锅饭”的北大荒人开始义无反顾地走上创业之路。一个个家庭农场在改革浪潮中涌现并释放巨大能量。

    在北大荒精神的引领下,北大荒人顺应时代要求,锐意改革、勇于开拓、大胆探索,以兴办家庭农场为突破口,打破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土地到户、机械到户、核算到户、盈亏到户和生产费自理、生活费自理“四到户、两自理”以及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找到一条适合垦情的农业改革之路,驶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快车道。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时指出,要深化国有农垦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

    传承和弘扬北大荒精神,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维护稳定大局,北大荒人用火热的实践与成果,推动北大荒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

    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北大荒农垦集团实现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社企分开,企业活力充分释放,2020年营业总收入达1423.3亿元,同比增长15.4%;利润总额13.1亿元,同比增长3.29倍。今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718.2亿元,同比增长38%。预计2021年北大荒集团粮食产量将超过430亿斤,实现为国家累计生产一万亿斤粮食的历史性成就。

    改革是时代的最强音。通过稳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建立内控体系、界定主业、压缩层级、三项制度改革,北大荒各级企业主业更清晰,运行更高效,北大荒特色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呼之欲出。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黑土地是北大仓的命根子。

    对于热血浇灌的这片沃土,不能只是索取,更要呵护。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北大荒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守聪说,“‘十四五’开局,我们将坚持耕地合理利用与严格保护并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双红线’,不断夯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

    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一场“三减”行动在北大荒深入实施,引领绿色优质农业发展,更好地保护黑土地。

    2020年,北大荒落实农业“三减”示范面积1592万亩,化肥和农药用量同比分别减少30585吨和669吨。今年将加快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农药替代传统农药。“三减”示范区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植保机械作业将实现全覆盖,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

    预计“十四五”时期,通过加快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农药替代传统农药、地表水替代地下水、保护性耕作替代传统翻耕、智能化替代机械化等措施,2025年有望实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克/千克,耕层平均厚度达30厘米以上的目标。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生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目前北大荒农业机械化率达99.6%。拥有飞机100多架,航空化作业面积2179.5万亩。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8.2%,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居世界领先水平。垦区坚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了米、面、油、肉、乳、薯、种等支柱产业,培育了“北大荒”“完达山”等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其中“北大荒”品牌连续15年入选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榜,稳居中国农业第一品牌。

    农场运用卫星定位、云计算技术,对万亩良田实现精准管理。生机勃勃的黑土地上,年轻一代为北大荒精神注入新活力。垦区现有各类科技人员10.8万人,又一支“十万大军”,正在为北大荒精神插上科技的翅膀。

    (新华社)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