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文化+” 奏响文商旅创融合交响曲
南海举行公共文化与非遗资源保护和推广活动,积极探索文化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
■游学团参观香云纱制作工艺。
■在“匠曼延”中式美学馆,时尚感十足的香云纱服装深深吸引了游学团。
■康言康语系列书签。
■镇水铁牛存钱罐。
■南海非遗烧番塔果盘。
金秋时节,丰收在望。千年古郡南海,奏响文商旅创融合交响曲!
10月19日,由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南海区文化产业协会主办的“古博游学艺创探索”——2021年南海区公共文化与非遗资源保护和推广活动举行。来自广州创意产业协会、本地知名旅行社、文化创意企业、艺术工作室等各界代表,在沉浸式体验南海传统文化魅力之余,积极推动资源跨界整合,为南海文化事业鼓与呼。
新感受 传统文化也能很时尚
传统和现代并不矛盾,古老与时尚可以在生活中交汇。当天的游学活动中,众多参观者对此深有体会。
在“匠曼延”中式美学馆,只见一件件香云纱服装被赋予了深层次的时尚与现代感,从织造纹理、材料混搭到用途拓展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创新。比如香云纱与真丝绡混搭,又或者尝试加入刺绣、缂丝、吊染等同为珍贵的非遗工艺元素。除了服装外,还有香云纱包包、首饰、丝巾、抱枕等系列产品。
游学团实地走访了“渔耕粤韵”香云纱晾晒基地,亲身感受“三洗九煮十八晒”的非遗技艺。香云纱在南海有着悠久的织造历史,2012年,西樵香云纱织造技艺被列入南海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在“南海有礼”文创店,参观者更是被精美的设计吸引。广州创意产业协会秘书长何浩宇表示,南海的文化底蕴深厚,有醒狮、龙舟等非遗文化,也有伦文叙、康有为、黄飞鸿等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以此为文化核心延展而来的“南海有礼”文创产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意相结合,打造成文创IP,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对南海传统文化的关注,这是个值得推广的文化传播方式。
新作为 多方联动推动跨界创新
这是一次南海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体验之旅,更是一次激发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南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召集令。
琳琅满目处,是南海的文化底蕴;一品一物间,更是一座城的匠心。作为活化南海文博IP的重要参与者,佛山洛客众创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参观者讲述了“南海有礼”背后的创作故事,以及南海文博IP的活化历程。“匠曼延”总经理郭强则变成南海文化推广者,热情地向参观者介绍香云纱在西樵的织造历史,以及其制作技艺和文化价值。
南海的拳拳盛意和文化匠心,不仅感染了各界代表,还带来了跨界合作的商机。不少企业代表对“南海有礼”文创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热切希望参与“南海有礼”的二次开发和销售。
“这些文创产品让人耳目一新。”佛山市旅行社行业协会秘书长黄湛波表示,旅游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元素,“南海有礼”文创产品具有浓厚的岭南文化特色,一改之前“土特产”形象,填补了南海旅游在“购”方面的缺陷,大大丰富了旅游体验。
“我们还会考虑在旅行线路适当增加香云纱体验点。”黄湛波说,香云纱名声在外,但很多游客并不知道这些“软黄金”是如何制作的,也不一定了解香云纱的时尚感,而“匠曼延”中式美学馆、“渔耕粤韵”香云纱晾晒基地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大大提高了他们对南海传统文化的兴趣。
“文创产品要火起来,关键是推广。”南海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游学活动不仅集中展示了南海在文创开发方面的探索成果,更重要的是联动各方力量,为推广和传承南海优秀的传统文化搭建桥梁,为进一步推动文商旅创融合发展打下基础。
新融合 构建大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南海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桑园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桑园围历史文化游径被评为首批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以西樵山南桑基鱼塘湿地片区为主的基塘农业上榜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示范区。此外,南海还拥有6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何让这些非遗和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持续葆有生命力?资源转化、跨界创新,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为此,南海积极探索文化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涌现“文化+”融合发展模式。
去年12月,南海启动“南海·耀文创——首届南海文博IP活化大赛”,面向全球设计师征集南海文博IP文创设计作品。随后,比赛征集的设计成果迅速转化落地,今年5月,“南海有礼”100多款文创产品首度亮相,其中绝大部分由本地企业制造生产。目前,部分“南海有礼”文创产品已在销售。接下来,南海还将以授权的形式,由相关社会机构和企业进一步开展文博文创成果市场推广和产品营销,通过“文化+”为南海制造业赋能。
瞄准“文化+旅游”,南海正打开更宽广的旅游市场。近年来,南海与旅行社等研学机构合作,推出一批研学游线路,打造了西樵山风景名胜区、九江龙舟体验等重点研学游旅游产品,通过旅游与“非遗”的融合,让“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也让来南海的游客能够更深层次、多维度地感知丰富的本土特色文化。
“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南海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不是文化和产业的简单相加,而是深度融合,通过跨界整合资源、通过创意放大价值。接下来,南海将深度挖掘和利用非遗等南海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南海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促进南海文商旅创融合发展。
延伸阅读
游学南海感受传统文化新魅力
10月19日,参加2021年南海区公共文化与非遗资源保护和推广活动的游学团先后走进“南海有礼”文创店、“渔耕粤韵”香云纱晾晒基地和“匠曼延”中式美学馆,让我们跟随他们的步伐,一起来感受南海传统文化的新魅力吧!
俯瞰万亩桑基鱼塘
“渔耕粤韵”香云纱晾晒基地位于南海西樵山下,从山上俯瞰,是极其壮观的万亩桑基鱼塘。
“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这是西樵老一辈常挂在嘴边的话,描绘的是桑基鱼塘的耕种模式。桑基鱼塘是珠三角地区最早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见证了珠三角广纱甲天下的产业发展历史,珍藏着珠三角纺织文化起源的密码。
西樵山南的桑基鱼塘是目前珠三角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桑基鱼塘,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茧缫丝、蚕沙养鱼、鱼粪肥桑”的完整生态循环系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示范区。2019年,广东佛山基塘农业系统更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说到桑基鱼塘,必定要提到桑园围。地跨南海区和顺德区的桑园围已有900多年历史,因“桑”而名,明清时期桑园围内形成了以桑基鱼塘为代表的基塘农业系统。时至今日,桑园围仍在发挥防洪、灌溉、排涝、水运、养殖、种植等综合水利效益,成为岭南水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文化符号。2020年,佛山桑园围正式入选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南海还把生态观光和文化保育相结合,整合西樵山、万亩桑基鱼塘、古村落等自然资源,以民乐窦、吉水窦等桑园围古水利工程为主体,打造生态旅游线路,被列入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名单。
展现香云纱“中式美”
香云纱既可以很古老,也可以很创新。走进匠曼延中式美学生活馆,优雅的连衣裙、柔软的丝巾、充满个性的包包等让参观者眼前一亮,这些都是通过匠心设计开发出来的香云纱产品。
香云纱,又名“响云纱”“莨纱”,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染色的丝绸面料。因其成衣轻薄、穿起来透气凉爽、对皮肤有保健作用(除菌驱虫)等特点,素来被誉为“软黄金”“岭南瑰宝”。民国时期,它是宋庆龄先生最喜爱的衣料,如今则是南海的最佳手信之一。
南海有着悠久的香云纱织造历史,2012年,香云纱(坯纱)织造被列入南海区非遗名录。要做出这种神奇的面料,自然也有“与之相配”的制作工艺难度。
在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至今仍然保留和传承香云纱(坯纱)织造,解丝、拔经、浆经、游经、打纬、织造、染整、晒莨、成品等步骤,每一步都需要人工完成。
为了让香云纱拥有更多可能,“匠曼延”通过创意设计赋能香云纱发展。从织造纹理、材料混搭、用途拓展等方面对香云纱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开发服装、包包、首饰、丝巾、抱枕等系列产品,让优雅低调的传统进入时尚生活。
非遗文创“活起来”
当传统与时尚碰撞会有怎样的火花?“茶基十番”的风铃、“南海印象”扩香印章、“镜观礼盒”茶礼盒……走进南海区博物馆内的“南海有礼”文创空间,陈列其中的100多套文创产品让游客对南海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观感。
其中,南海区博物馆的珍宝镇水铁牛褪去冰冷的金属“外套”,成为人见人爱的精致音乐盒、粉色储钱罐、胖嘟嘟纸巾筒;融入功夫元素的高端茶具,取材于南海非遗烧番塔的果盘,以南海茶基十番为原型的风铃,以及“康言康语”“有为学堂”“花开南海”“一门四进士”等系列文创产品,让博物馆的藏品以时尚的形式焕发新活力。
作为活化南海文博IP的重要参与者,佛山洛客众创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推动“南海有礼”的设计成果转化落地,而其背后的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曾为故宫打造火爆全网的“故宫猫”IP,并获2016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一度爆红的“55度杯”也出自其手。
文/珠江时报记者黎小燕洪晓诗通讯员关伟健图/珠江时报记者穆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