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数字化系统 生产效率提高35%
安林电子实现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为丹灶智能安全产业集群数字化智能化提供样板

■今年,佛山市南海区安全产业协会组织近30家骨干会员企 业的代表前往华为、腾讯等企业交流。 (通讯员供图)

扫码了解 安林电子如何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通过引进数字化系统,广东安林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大大提升了品质水平和综合生产效率。

■在安林电子的实验室内,一台台供应链上游的仪器、材料仪器、客户用的仪器被有序连接在一起,24小时不停歇地进行实验。
“滴、滴、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小家电传来这样的声音,伴随着声音响起,还有一个个小巧的指示灯亮起。正是这些小小的指示灯,搭建起使用者与小家电之间的“沟通桥梁”,让使用者能及时获取电器使用状态的实时信息。而这些不起眼的指示灯,其中不少就是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南海)智能安全产业园的广东安林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林电子”)出产的LED发光管。
成立于2005年的安林电子,是一家专注LED研发、生产的制造企业,年产LED发光管超60亿只,产值3.2亿元,是国内小家电LED发光管生产制造商“头部企业”。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正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如何带领企业加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发展,成为安林电子董事长熊增光必须回答好、完成好的“必答题”。作为佛山市南海区安全产业协会会长单位,安林电子自2019年起勇于尝试“头啖汤”,积极引进“凌客云MES”数字化系统,从订单、计划、生产、品质全过程实现数字化管理,交出了“生产效率提升35%、市场份额扩大20%、客诉数量和种类下降40%”的亮眼“成绩单”,为丹灶智能安全产业集群走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样板。
按下转型﹃启动键﹄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甚至一家企业,可以无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传统制造业而言,更是一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单行道”。
安林电子作为传统制造业企业,如何做到“不畏转型”?2019年底,在企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客户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熊增光和他一手创立的安林电子,毫不犹豫地按下了转型的“启动键”。
“疫情带来的市场和订单的不确定性,以及每日不断变动的原材料价格,都给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企业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向前走,朝着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前进。”熊增光介绍,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各种大小管理和决策越来越依赖及时精准的生产数据,只有不断推动企业管理的精益化、业务的数字化、装备的智能化,才能不断提高企业在行业、细分领域的竞争力。
除了疫情带来冲击,客户越来越高、越来越精细化的要求,也是倒逼安林电子走上数字化转型之路的主要推动力。长期以来,安林电子一直专注于LED的研发与生产,是美的、小熊、苏泊尔、九阳等家电制造企业的主要供应商,供应量占客户采购总数的50%~60%。“客户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甚至融资上市,对作为供应商的安林电子在品质、交付、价格等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让熊增光意识到,通过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品质、效率以及降低成本已经刻不容缓。
实现全过程数字化管理 生产效率提升35%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安林电子找到广东新瑞智安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谋划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后者为安林电子设计了“凌客云MES”数字化系统。通过引进该系统,安林电子实现了从订单、计划到生产、品质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大大提升了品质水平和综合生产效率。
实现数字化管理后,传统车间生产模式有哪些质的变化?据新瑞智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崔强介绍,对于车间管理者而言,以往传统模式是从接到订单到安排车间进行生产都需要借助交流平台或纸质任务单进行传达,每天下班前还需要对各生产线作业情况进行汇总登记;如今引进数字化系统后,车间管理者可以直接通过办公室的MES系统看板或者打开手机小程序,随时查看各个生产线生产情况的实时数据以及任务完成情况,包括完成率、合格率等核心数据都一目了然。
“接到订单后,仅需要通过手机扫码就可以做到迅速发布生产计划,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熊增光介绍,通过“凌客云MES”数字化系统,公司实现了KPI全面数字化管理,“一手机在手”就能对生产效率、交付准时率、客户投诉率、品质合格率等数据指标进行实时分析、查看,为公司各项重要决策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
据介绍,数字化系统使用后,安林电子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5%、市场份额扩大20%、客诉数量和种类下降40%。“以往平均一个订单排产需要5~7天,现在可以实现缩短1~2天,在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同时,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对公司而言是真正的‘开源节流’,大大提高企业竞争力。”看着企业在迈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生的实质性增量增产提质的变化,熊增光知道这一步棋并没有下错。
新厂区预计明年9月投用 将打造无人化、智能化车间
今年6月,安林电子在丹灶举行了新厂区的开工仪式,预计明年9月投入使用。据介绍,新厂区将全面采用数字化工厂设计和运营管理,实现管理精益化、运营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将在综合运营效率、成本管控、品质水平、设备水平等各项指标上处于领先地位,倾力打造丹灶智能安全产业集群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标杆。
据悉,安林电子新厂区规划厂房面积3.5万平方米,约为旧厂区的3倍。在熊增光看来,部署扩大生产面积,是为了接下来企业打造数字化、自动化的一体化生产线“腾空间”,届时新厂区还将持续投入资金购置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同时规划建设工业机器人轨道以及物流传送带,逐步建成无人化、智能化车间,向“工业生产4.0”迈进。
“关于数字化转型,很多人都觉得‘道理都懂,但做起来很难’。作为骨干企业,就应该站出来先探路先尝试,同时多开展交流取经活动,坚定企业家们转型的信心。”熊增光说。
从无到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安林电子走上自主探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道路,不仅是应对新时代发展趋势的一次自我革新,也是作为南海区安全产业协会会长单位,为丹灶智能安全产业集群众多企业树信心、立标杆的一次勇敢尝试。
今年5月,佛山市南海区安全产业协会组织近30家骨干会员企业的代表前往华为、腾讯等企业考察交流,通过链接大湾区顶尖资源,对标先进企业,学习优秀经验,为南海智能安全产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
“南海产业高度集聚,企业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布局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制造业企业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提高生存能力。”熊增光表示,制造业企业目前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着成本过高和优质服务商难寻的痛点,希望广大协会骨干会员企业能够坚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决心,也希望产业集群中的“隐形冠军”企业能够喝“头啖汤”,为整个产业集群探索可低成本大面积推广的转型项目。
目前,在安林电子等企业树信心、立标杆的牵头推进下,丹灶智能安全产业集群已有15家企业开始布局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未来,丹灶也将建设智能安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平台及南海区安全产业协会,快速对接产业上下游企业、产业配套、检验检测、金融服务等产业业态,形成良性产业发展新模式。
对/话/企/业/家
如何看待南海传统制造业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熊增光:从改革开放至今,南海制造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当下市场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加,仅仅依靠人的勤劳和专注去提质增效已经进入“瓶颈期”,企业必须依托数字化转型来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只有各个行业企业都行动起来,投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才能实现进一步的跨越。
作为企业家,你对丹灶智能安全产业集群走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及整个产业集群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怎样的思考?
熊增光:面对国内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正由线上向线下奔涌的现状,并非全部企业都会第一时间“下海试水”,大多都是持观望、了解的态度。而对于丹灶智能安全产业集群走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则需要重点骨干企业先走一步,发挥“头雁效应”逐步建设完善数字化智能化工厂,为其他企业树信心、立标杆。同时还需要对全链条的企业数字化系统和智能化装备进行相关深入展示和宣传,进一步起到示范引领效应。
作为南海区安全产业协会会长单位,你认为各级政府在政策或者相应配套上提供什么支持,才能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熊增光:智能安全产业是佛山、南海近年来重点发展的行业,希望政府能以集群为方向,特别是在发展空间和相关配套上为智能安全产业集群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重点支持,加快建设综合服务平台,打通区域企业间壁垒,实现资源互通,良性发展。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孙茜文/图珠江时报记者吴泳
通讯员徐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