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闲置地如今“四小园”
狮山罗村上柏社区刷新乡村“颜值”,预计今年内建成80座“四小园”

■用闲置地改造成的 “四小园 ”。 珠江时报记者/杨世聪摄

粽子叶、罗汉松、枇杷树……7月28日,记者走进狮山镇罗村社会管理处上柏社区西一经济社,往日杂草丛生的闲置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植物生长茂盛的小花园。
今年以来,上柏社区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建设,美化农村人居环境,刷新乡村“颜值”,助力乡村振兴。
“妙手回春”危房变公园
穿梭于西一经济社的小巷,不时见到一座座改造完成的小花园。今年,狮山镇罗村引导鼓励村民盘活闲置资源,打造“四小园”。村民们积极响应,合理规划、利用宅前院后闲置土地悉心改造。
西一经济社社长黄亦伦介绍,经过2个多月的升级改造,西一经济社现已改造完成13座“四小园”,其中面积最大的有150平方米,面积最小的有40平方米。这些“四小园”改造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充分利用村头巷尾、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见缝插“绿”,种植花草树木等;二是合理利用村里的危房用地,将其拆除后,在原有土地上翻新扩展,使其成为供村民休闲乘凉用的小公园。
记者走访看到,面积较大的“四小园”种植了罗汉松、枇杷树等,园里的小道还用一些村民装修房屋剩余的地砖装饰一新。而一处原危房土地上改造成的小公园。
将建成80座“四小园”
记者了解到,上柏社区共有8个经济社,其中第一批4个经济社的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其余4个经济社的改造也将陆续启动,预计在今年内,上柏社区将建成80座“四小园”。届时,通过把往日的危房、废墟打造成“四小园”,使其散落在路口田间,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装饰。
“改造过程中的难点就在于原闲置地上物品的处理问题。”上柏社区党委委员黄家添介绍,原闲置地中会有一些村民的私人物品,还有一些原有的植被,在改造中如何处置这些物品是一道难题。上柏社区党委通过密切联系村民,及时了解村民诉求,并通过公示有效处置。“公示处置之后,村民心里就有底了,社区党委对村民一视同仁,宗旨就是为大家构建更宜居的生活环境。”黄家添表示。
老党员义务守护“四小园”
“全叔,又来给花浇水啊。”看到全叔又到小花园浇灌植被,相熟的村民都和他热情地打着招呼。
全叔名叫黄照全,是一名70岁的老党员,在上柏社区居委会工作了20多年,如今已退休在家。今年6月,西一经济社的“四小园”改造基本完成,全叔便义务担起了其中2座小花园内植被的浇灌职责。每天早上和下午,全叔都会提着水桶来浇灌这些“老朋友”。除此之外,全叔还义务对村里水塘旁的植被进行浇灌,“浇了这么长时间,水塘旁的龙眼树都‘认识’我啦。”全叔笑说。
全叔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义务承担两座“四小园”及水塘旁植被的浇灌工作,主要是想尽到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自己在居委会工作了20多年,想把“为村民服务”的理念延续下去,趁着自己身子骨还硬朗,多为村民做点实事。
夕阳西下,全叔完成了浇灌任务。夕阳映衬着全叔的背影,滋养着西一经济社的整片土地。
记者手记
“四小园”为乡村振兴
注入精气神
上柏社区积极推进“四小园”建设,是狮山镇罗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早在今年3月,罗村便列出2021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九大工作,试点建设“四小园”便是其一。
“四小园”要建得好,需要政府积极引导鼓励。罗村今年从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入手,把“四小园”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抓手,以点带面,推动“四小园”建设遍地开花。先有“乡村四小园”特色小生态板块设计方案征集,诚邀全国设计师“邂逅”美村,再有对标先进,组团参观兄弟村(社区)学习典型……步步稳打稳扎,罗村下足“绣花”功夫,为村民带来“样本”,目的只有一个,让美丽乡村提档升级,让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足。
“四小园”要建得妙,需要党群积极参与。连日来,在党建引领下,狮山镇罗村各农村社区干群深入田间地头,热火朝天地开展“四小园”建设。尤其在上柏社区,群众上下一心开展大清理,清拆危房、清理杂物、冲洗巷道……每个人都尽自己的力量,为“四小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大家既是建设者,又是管理者,更是受益者。越来越多“四小园”渐露生机,为乡村增添诗情画意,为罗村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精气神。
文/珠江时报记者谢轲杨世聪通讯员黄家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