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眼”如何续写千灯湖传奇?
专家学者为南海艺术中心片区建设出谋划策

■论道“南海之眼”,专家各抒己见。

■5月21日,南海艺术中心片区规划建设论坛举行。

■论坛互动环节,嘉宾向台上专家提问。
“人民群众喜欢什么,这里就应该发生什么。”
“千灯湖传奇是20年沉淀出来的文化气质,不仅体现在建筑、景观、艺术系统,还体现在特色文化上。”
“城市规划和发展要避免千城一面、千城一律,要把历史文化和创新元素融合。”
………
5月21日,一场以“续写灯湖传奇,再造璀璨明珠”为主题的南海艺术中心片区(又称“南海之眼”)规划建设论坛在南海千灯湖创投小镇掀起讨论热浪。
8位来自全国各地建筑、规划、交通、水利、景观、产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南海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齐聚一堂畅所欲言,专家学者富有新意的观点都是满满“干货”,让与会人员颇有“看见南海之眼美好未来”的感慨。
焦点
透过“南海之眼”是聚焦过去还是看见未来?
城市规划引领城市发展,无论是上海徐汇滨江、江苏苏州中心,还是广州珠江新城、深圳前海,都用日新月异的速度和成效证明了“规划先行”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
20年前,千灯湖从一片桑基鱼塘,完成了“中轴水系”“价值高地”的蝶变。作为南海未来的新地标,透过“南海之眼”是聚焦过去还是看见未来?这引发了专家、学者们讨论。
“人民群众喜欢什么,这里就应该发生什么。”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看来,南海艺术中心片区作为千灯湖的北拓,不是简单复制千灯湖,应该包含大量的智慧,要结合未来主义与高新科技的考量,营造人民群众喜好的城市中心。
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高级工程师田新臣则认为,作为一个全新物理空间,南海艺术中心片区要着眼于未来的需求,用新理念、新技术,在满足于生活空间供给的同时,更将保证精神层次的满足,打造充满智慧、人文,传承与创新、功能与艺术兼备的休闲生态圈,丰富城市内涵。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广东园林学会副秘书长李敏认为,南海拥有非常丰富的景观意象,山水相依,加上南海之名始于2000多年前,有深厚的历史及人文底蕴,这些因素成为打造未来之城的底气。目前,贵州有“中国天眼”,那是面向宇宙的。“南海之眼”,则是一只“天眼”,透过它,可以看到未来的方向、趋势,通过“南海之眼”看到未来的城市形象。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广东省第三产业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杨望成则表示,对于南海的城市建设来说,南海艺术中心片区项目的落地,对于城市的提升具有战略性意义。因此,“南海之眼”展现的是岭南历史文化还是创新发展,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展示历史文化是有必要的,但地方特色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整体看来,“南海之眼”的发展更需要的是创新,需要让人们看到南海未来发展的趋势。
焦点
“南海之眼”如何引领大湾区产城人新生活?
凭借广佛同城带来的地利之便,千灯湖片区两侧的高楼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现代服务业、高新产业纷至沓来,迅速聚集这座城市最高端的人才和产业形态,成为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
而作为千灯湖中轴线北延、城市中心北延提质发展、文化体育过河的“南海之眼”,如何引领大湾区产城人新生活?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院长刘丙军认为,南海艺术中心片区可以在水这个载体上多做文章。在城市建设中,水的要素和土地的要素是同等重要的,构建一个“一湖一河一涌”的体系,既符合“国家水网”的定义,也充分体现“以水为载体设计城市”的理念。
刘丙军建议,南海艺术中心片区可以放宽视野,融入大湾区乃至整个广东省的生态环境建设,让水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性更强,尤其是在水文化方面,要立足岭南水文化特色,引入小桥流水的概念。同时,如何赋予公共空间更重要的功能属性,要从“南海之眼”相关特色的角度去界定。
杨望成则从产业形态层面上分析,佛山很多公司对写字楼的需求偏低,但未来需要关注的是“创二代”群体的偏好。就目前来看,年轻人对高楼办公环境越来越向往。因此,长远来看“南海之眼”的定位,要从未来产城人的需求考量。
一直深耕交通领域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曾小明认为,交通对消费者来讲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而如何组织动静态交通值得考量。打开“南海之眼”中的“眼”,首先要保证大量的微循环系统。其次,要尽可能打造立体交通,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尽量保证地面的整洁面貌。另外,长廊、湖水、运动场馆等要给市民提供充分的“坐、立、看”空间,打造良好的慢行系统空间。
“很多政府把公共空间当做一个免费消费的场所,这是不产生商业价值的。”李敏一连几个“反问”说,“南海之眼”能否衍生为市民的娱乐场所?能否打造精品的花卉、花艺的展厅?能否给市民提供水上活动?地上与地下是否能够有联动性经营?这些都值得有创造性的设想,这也是引领大湾区产城人新生活很重要的节点。
王世福颇为赞同李敏的“创造性设想”。他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南海工业化发展取得了成就,但城市面貌还有待提高。“景观有没有水?”“建筑有没有水?”“人能不能直接碰到水?”“人能不能泡到水里去?”从这些问题上看,处理好城和水的关系,是“南海之眼”应该规划设计的方向。目前,国内还没有符合多项标准的人工湖,如果南海能够做出特色,在全国范围内更具有创新性。
焦点
续写千灯湖传奇“南海之眼”如何全速奔跑?
千灯湖的传奇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而后,南海人坚持20余年绘一张蓝图,千灯湖片区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速度蜕变。
在今年南海区两会上,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增强城市发展能级,加快构建‘一轴一核两带’城市空间格局,千灯湖城市中轴要重点推进千灯湖片区北延东拓”。南海艺术中心项目就是其中重要节点项目,选址在原“南海之眼”地块,即大沥镇河西沿江片区。
在南海区委区政府大力推动下,今年以来,南海已经开展了片区的综合规划设计工作,对产业发展、城市景观、建筑形态、地下空间、道路交通、岸线建设等专业课题进行深化研究。同时,南海艺术中心片区景观设计国际竞赛和场馆设计国际竞赛相继召开,3个景观设计方案和5个场馆设计方案脱颖而出。
续写千灯湖传奇,“南海之眼”如何全速奔跑?论坛上,与会观众提问环节再次碰撞出新的火花。他们先后抛出“千灯湖片区百米高层办公楼的充分利用问题”“南海艺术中心片区建筑的定位和业态”“城市景观设计如何与周边自然环境相结合”等话题,专家、学者一一给予回应。干货满满的互动让与会人员对“南海之眼”的理解更加具象。
田新臣认为,千灯湖传奇是20年沉淀出来的文化气质,不仅体现在建筑、景观、艺术系统,还体现在特色文化上。他建议南海艺术中心片区的演艺中心,一定要展现地方特色文化。
“城市规划和发展要避免千城一面、千城一律,要融合历文化和创新元素。”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理事、悉地国际集团总建筑师朱翌友抛出自己的观点。他建议,“南海之眼”要将多元性和功能符合性的配置建立起来,坚持资源的持续创新,将历史文化与创新在建设中呈现出来。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专家林毅从“统筹力”上建议,“南海之眼”要设立专门的统筹决策团队,对方案的规划、设计、建设实施总体统筹,这样更有利于项目的推进与发展。另外,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南海之眼”三大场馆的规划创新是有难度的,把优秀的设计和优秀的景观与资源做到真正的落实与落地,任重而道远。
“南海艺术中心片区对标上海徐汇滨江、广州珠江新城、深圳前海,将引领千灯湖水轴建设及千灯湖中心功能北延段建设开发,自南向北分别串联金融A区、D区及其北延拓展区、广佛商贸城和创智岛。”南海区政府党组成员、区重点平台建设指挥部执行总指挥黄文富表示,南海区政府专门成立重点平台建设指挥部来统筹推进千灯湖北拓,未来,南海艺术中心片区将续写灯湖传奇,再造璀璨明珠,实现南海美好的城市梦想。
与此同时,南海已正式发布“南海之眼”方案群众意见征集渠道,最后会综合社会各层面的意见,形成一个最终方案,把“南海之眼”建成一个璀璨明珠,塑造未来城市发展的南北向商业文化长廊,给市民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的城市新地标。
专家观点
“南海之眼”的发展更需要的是创新,需要让人们看到南海未来发展的趋势。——中国市场学会理事、广东省第三产业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杨望成
人民群众喜欢什么,这里就应该发生什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
“南海之眼”是一只“天眼”,透过它,可以看到未来的方向、趋势,看到未来的城市形象。——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广东园林学会副秘书长李敏
“南海之眼”要设立专门的统筹决策团队,对方案的规划、设计、建设实施总体统筹,这样更有利于项目的推进与发展。——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专家林毅
在城市建设中,水的要素和土地的要素是同等重要的。南海艺术中心片区可以在水这个载体上多做文章。——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院长刘丙军交通对消费者来讲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要给市民提供充分的“坐、立、看”空间,打造良好的慢行系统空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曾小明
城市规划和发展要避免千城一面、千城一律,要融合历史文化和创新元素。——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理事、悉地国际集团总建筑师朱翌友
南海艺术中心片区要着眼于未来的需求,用新理念、新技术,在满足于生活空间供给的同时,更将保证精神层次的满足。——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高级工程师田新臣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戴欢婷实习生黄洁通讯员何汝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