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带着村民致富路上一起走
里水镇北沙村党委第一书记沈小琴用行动书写党员担当

■北沙村党委第一书记沈小琴。
同心奔小康
17岁,她承包村里的100多亩鱼塘,经多年努力率先致富;35岁,她放弃经商生活,带领村民开发集体土地、改造综合市场,共同发家致富。在村务工作中,她积极推动北沙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爱国基地·红色北沙”的区域品牌。这位打过铁、卖过鱼的北沙村党委第一书记沈小琴,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带领村民共同奔小康,书写了一名党员、村组织负责人的责任和担当。
十多年过去了,北沙村从一个负债累累的落后村,成为经济、社会、民生事业长足发展的先进村,村民的股份分红从原来人均每年几百元提高到现在6000多元,在同心奔小康的道路上,沈小琴克服重重困难,带领村民过上幸福生活。
■艰苦创业经营珍珠养殖曾血本无归
在沈小琴创办的南粤第一家爱琴珍珠文化馆内,摆放着装满珍珠饰物的柜台,沈小琴对这里的珍珠藏品如数家珍。这里还是南海区的科普教育基地,不时有团队前来参观。
沈小琴出生在北沙村一个相对贫穷的家庭。父母生有五个女儿、一个儿子。家中排行第二的她,为了供弟妹读书,早早就辍学回家帮助父母做工,赚钱补贴家用。12岁时,她学会了打铁,将一根根废弃的铁棍敲成“藤席刀”。13岁时,她在村中开起了鱼档,每天起早贪黑随父亲捕鱼。
1985年,沈小琴17岁。经过长时间的卖鱼、打铁生活,她看到村里鱼塘的效益不理想,和家人商量后,决定借贷承包100多亩鱼塘,踏上珍珠养殖的道路。由于技术、经验不足等原因,沈小琴最初血本无归。“辛苦养殖半年后,捞出来一看,只剩下蚌壳,两年时间就亏损了将近30万元。”她说。
不服输的沈小琴咬牙坚持,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她多方讨教,日夜泡在养殖场里,终于培养出优质纯正的珍珠颗粒,畅销港澳等地。
到了2004年,她已有上千亩珍珠养殖基地,她培殖的优质珍珠,特别是黑珍珠,质量很好。她也成了南海区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先富帮带后富放弃经商生活,投身村务工作
“小时候学打铁开鱼档,冬天手都冻裂了,村里的老人家看着心疼,就端来热水给我暖手,骑车摔倒后,鱼全都死了,也是村民们看我可怜,把死鱼都买走。”沈小琴说,这份恩情永远不会忘记。
在旁人看来,沈小琴总是雷厉风行,但对村民的事总是牵肠挂肚。
北沙村是里水的革命老区,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僻、经济较落后,新世纪之初,北沙还有不少村民未摆脱贫困。村委会欠着外债2000多万元,历史遗留问题众多。
富裕起来的沈小琴没有忘记父老乡亲,她逢年过节给村里的老人小孩发红包,谁家有了难事她第一个出手相助,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都把她当成亲女儿一样。当时的北沙村还很贫穷,于是,有的村民就鼓动她出来帮村里做事。当时家里人都反对,担心她会太辛苦。虽然也曾经犹豫过,但最后她还是毅然决定,放弃“老板娘”的舒适生活,进入村委会工作,带领全村致富。
沈小琴2004年进入村委会,2007年担任北沙村党总支书记。她用管理企业的模式管理村务,改革工作思路,利用自己生意上的资源为村里招商引资。“只有经济发展了,村民过上好日子,才有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沈小琴发挥自己经营方面的优势,从盘活土地、招商引资入手,为加速北沙村经济发展谋篇布局。
北沙村原来只有一个陈旧的铁棚农贸市场,难以满足一万多人的购物需求。在沈小琴的主持下,北沙村对300多万元的市场改造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随后建成一座高三层、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集商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市场,大大提升了集体的经济收入。
沈小琴通过建立“村委会—村小组—村民”三级联动机制,建立工作团队,利用3个月的时间每天入户调研,了解村民实际需求。她还发挥革命老区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筹资120多万元用于村办公楼、村民活动中心等建设。
近年来,北沙村发展迅速,从里水镇的落后典型村一跃成为亮点村。统计显示,北沙村集体收入从2005年的850万元,增加到如今的近4000万元,农民分红从2005年的2000多元到如今的6000多元,大家的生活质量都有了很大提升。
■为北沙村发展提质打造“爱国基地·红色北沙”区域品牌
回首过去的数十年,沈小琴的个人奋斗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脱贫攻坚、奔赴小康生活的奋斗史。如今,里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北沙被打造成“爱国基地·红色北沙”。
沈小琴希望,通过深入挖掘和开发北沙村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底蕴,再结合北沙村自身所特有的白眉拳、醒狮、龙舟等传统优秀文化,发展红色旅游业,擦亮北沙村区域品牌,进而全方位提高北沙村的发展质量。
在走向小康生活的道路上,沈小琴和北沙村的步伐都没有停止,近年来,北沙村不断推进村级工业园整治,引进花卉、茄瓜等农作物发展特色农业,持续投入资金改善村容村貌和升级道路,为北沙村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积蓄能量。
沈小琴说,担任北沙村的村干部,就是想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北沙村这个有着悠久红色历史的村庄作出更多贡献,让更多村民能走向更美好的小康生活。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陈志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