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革命老区村遇上世界 500强
狮山红星以产业兴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致力打造综合性特色示范性社区

■党员率先垂范,齐心协力清理卫生黑点。 通讯员供图

从佛清从高速(原佛山一环)驾车北行,驶离官华路出口不久就进入狮山镇红星社区。从虹岭路驶去一汽-大众门口,各式餐馆、电影院和商场随处可见,平坦的柏油路上,两侧绿化带整齐的树木映入眼帘。
产业兴旺、配套齐全,是红星社区近年来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作为南海区革命老区村,红星社区近几年不断解码红色基因,立足实际,乘着政策东风,凝集智慧和力量,在全面奔康的大潮中,展现出了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
栽下“梧桐树”产业旺起来
产业旺,村庄强。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旺”字文章怎么做?这或许在红星社区找到答案。
今年31岁的红星社区石头村村民李小姐,自2015年加入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原本大学毕业后打算在市外就业的她,最后决定留在家乡,进入了“家门口”的世界500强企业。提起现在的生活,李小姐欣喜不已:“不光能在家门口上班,宅基地出租还能每月有租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2007年,南海区主动承接广州汽车产业辐射,有针对地招商引资。在此之前,本田变速箱、奇美电子、旭肖子玻璃已相继入驻狮山红星社区。栽下梧桐树,筑巢引凤来。在随后几年,狮山密集迎来了一波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其中,一汽-大众华南基地项目2010年落户虹岭路北侧。
一个汽车产业城的崛起,犹如一块大石激起千层浪——不仅连片土地被征用,外来人口和就业机会随之增多,一连串连锁反应在经济、文化上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站在村口的大榕树底下,可以看到连片鱼塘,多得像出海一样。”李小姐告诉记者,在这些大企业来到之前,村子里都是以种养业为主,经过几轮产业变革后,村民的口袋明显鼓了起来。
培育“发财树”腰包鼓起来
从农业到工业,土地征收只是红星社区顺应政府经济发展、做旺产业的第一步。如何强链补链,使得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才是红星社区的更深目标。
事实上,围绕着一汽-大众、本田零部件这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社区内还散落着众多上下游供应配套企业。从物流园到零部件制造,红星社区挖掘到庞大的租金红利,在园区周边逐渐建起人才公寓和商业载体。村民们当起了“房东”,开起商铺,配套设施也逐渐完善。
“为保证村民的长远利益,最初征地采用的是‘征七留三’的做法,就是政府征收七成,我们留下三成再返租给政府,这样除了征地补偿款外每年还可以拿到递增的租金分红。”红星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燕萍介绍,返租回的土地,由红星社区自主向外招租,负责日常的管理,社区一年可增加逾百万的集体收入,“这笔费用用于社区的规划发展、基础设施、居民福利等方面。”
一业兴,百业旺。陈燕萍说,社区集体人均分红从2004年的2000元提升至2020年的9560元,16年增长近5倍。
村里有了收益,居民获得感开始增强。从2014年起,红星社区率先实施村民住院二次医保报销待遇;每年投入220万元,为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300元养老金,还在重阳节给予慰问金等。
另一方面,红星社区在2019年开始探索居企共建模式,通过党建引领,加强与一汽-大众华南基地等企业的联系,共同推动社区治理。
浇灌“幸福花”环境美起来
红星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集体物业出租。在陈燕萍看来,想要提升土地价值,吸引高档次的租赁企业和人才,村里的房前屋后,蕴含着无限可能。
今年,红星社区在狮山镇人居环境整治的要求和方针指导下,创新性地制定出一套自上而下、彻底长效的人居环境整治方案。
根据方案,村居环境整治以经济社为单位,过程贯穿宣传发动、摸查自清、强清强拆、保洁完善、巩固成效等五大环节。为了让行动走深走实,陈燕萍首先动员全体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自清。其后联动各级人员,包括两委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和七个党支部成员,组成8个工作组,对社区卫生死角全面摸查。
日前,记者来到百计下社经济社,只见一个长约3米的宣传喷画伫立在村前。“喷画内容主要是前期摸查出来的卫生黑点。”陈燕萍介绍,自从挂上喷画后,居委会收到了不少村民的咨询。“通过对全体群众公开‘亮底牌’,让村民自查问题,为后续工作进行宣传和铺垫。”
红星社区由7个经济社组成,户籍人口约3000人,外来人口数近1.2万人。对于流动人口相对集中、整治难度大的经济社,陈燕萍灵活调整人员数量和整治时间,让强清和清运工作灵活衔接,减少对村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在这过程中,每一处清拆都是齐心协力;每一步工作都环环相扣,‘情理’结合,劝导居民配合整改。”陈燕萍说。
截至目前,红星社区共出动人员超1000人次对6个经济社完成强清强拆和保洁,预计4月底前完成七个经济社的首轮整治工作。“这轮整治仅仅是一个开始。”陈燕萍表示,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社区正以此为突破口,谋划提升土地价值,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打造综合性特色示范社区,力争成为狮山镇乡村振兴建设蓝本。
文/珠江时报记者梁凤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