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早谋发展 抢抓机遇谱新篇
南海聚焦七大任务精准发力,加快推进实验区建设推动城产人文融合

■南海坚持“一个提升、两个连片”总体思路,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十大示范片区145个重点项目建设。图为广东金融高新区。 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季华实验室。 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一年之计在于春,谋局开篇正当时。
在前不久召开的南海两会上,南海提出要围绕“城乡悦民、产业富民、科技利民、文化润民、生态乐民、治理安民、保障惠民”工作主线,推动城产人文融合,打造创新活力南海。
如何加快推动落实七大任务?3月4日,南海区召开2021年区政府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部署2021年上半年重点工作。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畅谈了下一步的部署计划,为2021年南海各项重点工作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区长顾耀辉表示,全区上下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扭住关键精准发力,以“开年即开干,起步就冲刺”的姿态,全力以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坚决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加速实验区建设
推进十大示范片区145个重点项目建设
南海2020年全面启动的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下称“实验区”)的建设,是南海当前的重点工作。会上,南海区委改革办负责人、区委农办常务副主任丁坚详细介绍了2021年南海推进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的任务目标。
2021年是实验区建设的攻坚年,丁坚坦言,推进实验区工作,任务多、时间紧、难度不小。他谈到,2020年广东省委深改委印发《佛山市南海区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南海也配套推出九大实施子方案,接下来要加快落实九大实施子方案,探路城乡融合。
此外,还要抓紧《实施方案》里的硬任务和硬指标落实,实施20个城中村改造,进一步明确整村改造的范围,加快建设《实施方案》;建设10个农村居民新型居住社区,开展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探索整村土地综合整治空间整治等工作,为乡村振兴树立标杆;继续加快20个千亩连片产业社区建设,攻坚村级工业园改造,加强产业规划,产业导入,还要建设20个新型产业社区;加快建设万亩农业示范片区,做好相关规划和推进;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十大示范片区145个重点项目的落地,加速实验区建设。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交通是关键要素。副区长黄颂华谈到,南海将加快推进“六纵六横”主干路网和轨道交通建设,全力构建南海区交通发展新格局。推动老旧社区改造,能够更好的提升和改善居住环境,增加居民的幸福感。黄颂华表示,今年将完成约11600户老旧社区改造,预计年中动工。此外,老旧小区改造尽量连片、分类,争取让成熟经验的施工团队来做。
顾耀辉表示,建设实验区,要继续坚持“一个提升、两个连片”总体思路,大力推进十大示范片区145个重点项目建设。要大力提升城市功能,深入开展“交通大会战”,推进桂澜路北延线、文华路北延线等大型道路工程和现代有轨电车建设的同时,积极做好桥下空间改造和交通微改造工作,今年要重点启动广佛新城规划建设,加快千灯湖中轴线北延东拓,同时要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力度。还要大力推进连片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突出拆、建、储并重,通过大面积连片拆除,鼓励推动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重点加快500亩以上连片产业用地整理储备。用好用活省、市的倾斜性政策,借助村改大攻坚,在国土规划、农村农业等领域加快推出一批创新性举措,更好服务实验区建设。
发力“双百”招商
打造
“两高四新
”产业集聚投资新高地
2021年南海招商工作开局良好,1月,中日韩智慧能源产业基地、中兴新司南科技产业基地两大项目签约落地南海,吹响南海新一轮招商引资工作的号角。
在“十四五”的新征程上,南海招商引资工作加紧谋划新局面,打造“两高四新”产业集聚投资新高地,努力实现每年新引进工业项目实际落地投资额超百亿元,新引进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超百个的“双百”目标。
围绕目标,南海将延续“大招商、招大商”的招商思路,以投资潜力大、产业引领大、经济效益大为主攻方向,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紧盯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的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上市企业,紧盯有利于促进结构转型升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创新经济“独角兽”企业,以重大产业项目“招大商”的增量引领发展。
“南海的招商工作有传统的基础和优势,去年招商工作交出亮丽成绩单,拿下一批社会瞩目的优势项目,今年要努力延续这种势头。”佛山三龙湾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南海片区建设局局长、南海区副区长盘石表示,接下来,南海要抢抓村改机遇,利用好村改腾出的优质空间,结合南海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等优势,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高效推动招商引资工作。
顾耀辉强调,今年南海要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围绕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持之以恒开展大项目招商,继续跟进好在谈的一批大项目。要继续强化峰会招商、会展招商模式,办好办实“两会两周(节)”,加快组建区投资促进中心,配置专门的农业和文旅招商工作部,进一步服务全区产业发展。
连片乡村振兴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也是推进南海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重要抓手。会上,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庄少伟详细介绍了南海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庄少伟谈到,2021年南海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省城乡融合改革创新实验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为依托,巩固提升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其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庄少伟介绍,南海要对标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目前,区农业农村局正在同区政数、城管、交通等部门沟通,打造南海区人居环境整治云平台。此外,区农业农村局还将盘整提升乡村振兴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并组织各镇(街道)系统操作培训,加快村(居)上线运行系统。
庄少伟谈到,将结合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工作,重点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十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六大百里芳华示范片和广湛高铁乡村振兴示范长廊(3大项、17个子项)。接下来,区农业农村局将对涉及项目再次进行核对建表,建立各镇街、各部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日常工作联络机制,压实责任,按时按点推进工作。
区委组织部、政数局、文明办、司法局、农业农村局等重点部门将按照区乡村治理方案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乡村数字化、智慧三农等相关硬件建设,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重构新机制、探索建立健全乡村思想引领新阵地等相关软件建设,推进全国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工作。
此外,南海还将打造以“中心水脉”为中心的西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开展以中心水脉为主的规划建设指引,做强水脉周边产业,在维持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差异化设计,出台相关对中心水脉的产业、文旅等机制政策。
顾耀辉表示,南海要大力推进连片乡村振兴,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加快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继续打造连片示范带、精品示范村居;要着力推进农村农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一批成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带动农村环境面貌提升。
全域旅游
实现“城市即景区、旅游即生活”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南海深化文化润民的一个重要抓手。会上,南海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广旅体局局长梁惠颜对《南海区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进行解读。
根据实施方案,南海将打造“一山两江四岛三片区”全域旅游格局,充分发挥全域旅游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推动效应,努力实现“城市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确保创建工作高标准高质量通过验收,助力建设“品质南海、活力南海、幸福南海”。
围绕上述目标,南海将突出七大重点工作,即做好顶层设计,加大政策保障;推动旅游产品提质培优;文商旅体创融合发展,创新旅游新业态;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创新旅游治理体制;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全域旅游创建城市形象宣传。
同时,南海还将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重点推进社区体育公园、公共图书馆两个“全覆盖”。梁惠颜表示,接下来南海将完善政策,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全力推进290个村居在2022年前实现两个“全覆盖”。
坚持文化润民,是南海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七大重点工作之一。顾耀辉表示,南海要着力构建大文化发展格局,以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大力促进文商旅创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引领消费升级。
聚焦七大任务精准发力
着力推进实验区建设
坚持“一个提升、两个连片”总体思路,大力推进十大示范片区145个重点项目建设,包括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大力推进连片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大力推进连片乡村振兴,用好用活省、市的倾斜性政策。
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全力做好经济稳增长;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切实做好企业服务,深入实施“十百千”工业企业培育计划;推动国资国企担当重任、做大做强;增强重大平台的产业承载力。
着力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更好发挥科创平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围绕农业、文化产业等领域再引进几个创新平台;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大力实施“鲲鹏人才计划”;打造科技利民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北大核医学分子影像产业链等项目建设。
着力构建大文化发展格局
以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大力促进文商旅创融合发展,加快宋城·佛山千古情、叠水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盘活西岸南海湾项目;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推进三大中心及有为馆建设;以文化引领消费升级,加快打造一批夜间经济集聚区和示范点。
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紧盯重点污染指标,提升空气质量,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统筹推进水环境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坚持全流域治理,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截污到户”工作;扎实做好生态环保督察迎检工作。
着力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慎终如始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全力做好信访维稳和社会治安工作;以大数据驱动社会治理创新发展;保持摩电综合整治高压态势。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动教育高位发展,加大学前教育投入,组建产教融合大联盟;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动更多区级医院晋升为三甲医院,支持镇街医院集中打造一批特色专科;切实抓好企业招工服务工作。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黄婷文/珠江时报记者黄婷黎小燕彭美慈柯凌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