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0年10月17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重点

    • 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 在新起点上开创南海各项工作新局面
    • 南海三条行政村(社区)获 100万元奖励
    • 讲知识 答疑惑 送头盔
    • 10项佛山标准发布
    • 联盟城市增至47个
    • 中欧文化周开幕
    • p58

    第A02版:脱贫攻坚

    • 量体裁衣培育产业对症下药造福百姓

    第A04版:要闻

    • 乘势而上 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中勇担使命
    • 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 佛山市南海区裕创铝材厂技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告(征求意见稿公示)
    • pE75
  • 数字报首页

A02:脱贫攻坚

五年砥砺奋进,南海帮扶结硕果

量体裁衣培育产业对症下药造福百姓

2020年10月17日

■南海公安分局民警来到罗定市加益镇鳌头村的鳌头小学,在新建的围墙上绘画美化校园。

■广藿香丰收,金充村贫困户喜笑颜开。(通讯员供图)

■南海区帮扶双坝村建设的水泥硬底村道,方便村民出行。

■寨脚村90后小伙廖伟忠(右)返乡养猪,实现了买车买房的梦想。图为廖伟忠与致富带头人廖明山(左)合照。

■南海驻车战村工作队查看牛大力作物 的长势。(通讯员供图)

南海扶贫给力!寨脚村90后小伙返乡养猪,买车又买楼

罗定鳌头村:装上净水设备,解决村民的“喝水”大事

核心提示

一条宽敞笔直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困扰村民的出行问题终于解决了;由于村子地理位置偏远,易受天气变化和环境因素影响,长久以来村民都在忍受着“看天喝水”的问题,自从装上了一体化净水设备,大伙终于喝上了“放心水”;村子打造南药产业,建起了扶贫车间,贫困户成为“上班族”,实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这些都是这几年发生在云浮云安、云城、罗定三区(市)56条贫困村的变化。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自2016年起,南海与云浮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四年来,南海倾心、倾情、倾力帮扶云浮56条贫困村,前不久,好消息传来,南海对口帮扶云浮贫困户全部脱贫退出。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南海在民生帮扶上展现出了扶贫力度、扶贫温度,而在产业扶贫上提炼出“南海战法”“南海经验”。

今天是10月17日,是我国第7个扶贫日,也是第2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记者蹲点报道六条贫困村的蜕变,展现南海帮扶的力度与温度。

民生

鳌头村

装上净水设备解决村民“喝水”大事

金秋十月,天气微凉,下起了微微细雨。位于罗定市加益镇鳌头村的鳌头小学,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叔叔,这幅图我来负责跟您一块上颜色。”“哇,这个卡通人物画得好好看。”……在学校操场旁的白墙上,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的民警们正和孩子们一起彩绘涂鸦。通过一整个下午的努力,鳌头小学的白墙画满了各种好看的图案,为校园添色不少。

这是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对口帮扶鳌头村其中一个缩影。明亮的教室、崭新的厕所、宽敞的运动场……走进鳌头小学,清新的校园环境让人耳目一新。然而,就在几年前,鳌头小学却是另一番模样:学校只有1栋已使用十多年的教学楼、运动场,师资力量不强。

去年,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对口帮扶鳌头村第一书记杨汉强来到这里,改变贫困村的教育困境,成了他驻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当时一踏进学校门口,便闻到一股臭味,原来是厕所发出来的味道。”学校如厕设施是典型农村砖瓦建筑的旱厕,秽物无法冲走,恶臭弥漫,学校一百多名师生都怕上厕所。“每到冬天,学校师生就陷入了‘无法如厕冻屁股’的境地。”学校老校长王柏飞说。

如此情景,让杨汉强心酸不已,为此他下决心要改变这个状况。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出资近60万元开展学校升级改造工程,对鳌头小学的厕所、围墙、校门、篮球场、跑道等设备设施重新改造,营造更舒适更优美的环境。

记者走进新建的厕所看到,冲水厕所取代了传统的“旱厕”,明亮整洁,素雅的格子地砖、雪白的墙砖,一个个排列有序的蹲坑被一间间隔开,只要扳一下“上水”开关,水就“哗哗”而至,孩子们彻底告别了昔日脏、乱、差、臭的校园厕所。

另一方面,村民们的“喝水”问题也是困扰杨汉强许久的心头大事。“我们生产队有好几户贫困户都缺水喝,杨书记,你能不能帮着想想办法?”刚当上第一书记不久,杨汉强收到村干部的反馈。鳌头村是加益镇生产生活条件最差的村之一,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部分村民饮用水来源不稳定、季节性缺水。

“水是生命的源泉,安全饮水更是‘两不愁三保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内容,我们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杨汉强对全村存在安全饮用水问题的农户进行走访排查。一开始以为只有少部分住在深山的农户存在这些问题,想不到的是,鳌头村村民日常饮用的水源均是自流水,易受天气变化和环境因素影响,而且处理自流水的设施简陋,水量和水质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饮水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群众。

了解情况后,杨汉强向单位反映困难,南海公安分局争取资金130万元,对集中饮水设施升级改造,在原有的过滤池旁边新增一套全自动一体化净水设备,新建引水陂头,并重新铺设管道。

在施工现场,鳌头村党委书记赖北田看着一根根粗壮的供水管道从源头延伸到村民家中,心里很是激动,开心地说着:“自来水工程建设完成后,我们村和周边村民彻底告别‘黄浊水’,用上‘放心水’了。”

双坝村

修建新路改造农田致富奔康驶上“快车道”

午后4时,记者乘车来到罗定市泗纶镇双坝村。崭新的村道蜿蜒曲折,一边紧贴着山脚,一边是低于路面数米的农田。这条不起眼的路就是双坝村出入的“生命线”。据统计,南海区扶贫工作队在该村完成村道硬底化5.235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16盏,村民出行畅通无阻。谁能想象,四年前这是条“泥水路”,是村民心中最大的痛点。

双坝村山壑纵横交通不便,村民居住分散、山多地少、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进村的主干道,狭窄泥泞,道路两旁杂草灌木茂盛,时常有毒蛇出没。“这是一条‘蛇路’,路上走的蛇比走的人还多!”回想起2016年初进村的情景,南海区扶贫办工作人员小陈说。因出行不便,村民只能窝在家里守着一亩三分地,满山的肉桂也运不出去。“我们只想修一条路!”村里人们最热切的期待,一度是最奢侈的梦想。

这个愿望,终于随着南海驻村组的到来而实现了。修路需要钱,钱从哪来?时任南海区扶贫工作组里水片片长李敏能多方跑动下,联系到该村搞工程的乡贤。“乡贤也深知本村出行之苦,市场价40万一公里,他主动降到33万,我们又砍价到29万。”里水镇政府还动员里水安监局自筹和发动社会资源,筹集10万元专项资金。再加上省GPS专项资金与南海补助资金,这条村民心心念念的路终于动工,并在2018年完工。

“开心,真开心!”通路的那天鞭炮齐鸣,村民们个个喜气洋洋。

修路的同时,扶贫工作队还对道路两侧的柴草专项清理。随着进出车辆的增多,毒蛇逐渐没了踪影。外出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现在我们种的肉桂,终于可以拉出去卖了!”双坝村村委副主任胡小华说。“以前,只能通过我们肩挑手抬,现在货车直接开到肉桂基地,种肉桂收入越来越高!”

与道路一起改造的,还有双坝村的易涝易渍农田。这些农田分布在山坳洼地里,因地势低洼和排水出路不畅,易积涝成渍。“在这地种肉桂树,年年种年年死,浪费苗钱!”每每看着自己亲手栽种的肉桂树死掉时,村民沈国洪都额外心疼。

李敏能介绍说,“双坝村山坡地势比较陡峭,80%的耕地都属于滩涂地,其中一条自然村桂英坑的农田处在低洼处,这一片种植的肉桂树几乎都无法存活。”为此,里水镇引入农业工程设计院对易渍易涝农田改造,并投入扶贫资金16万元建设桂英坑引水明渠工程180米,降低水位提高除涝降渍能力,使得桂英坑农户61户、280人收益。“今年终于不用担心新种的肉桂苗烂死在地里了。”沈国洪开心地说。

除了基础设施,扶贫工作队还在教育扶贫上下功夫。建档立卡贫困户梁洪精,父亲去世,母亲患病,家里还有姐姐弟弟,所有的经济来源,不过几分薄田,勉强维持一家人不饿肚子。2016年,他考上了武汉大学,“家里交不起学费,本来做好打算,不上学出去打工挣钱了。”了解了相关情况后,当时的驻村干部立马帮助梁洪精申请助学补助,最大程度帮助梁洪精解决了学习、生活上的费用困难。“如果没有驻村干部的及时帮忙,我大概就读不了书了。”梁洪精说。

思甲村

升级卫生站走上水泥路生活更方便了

“医生,我最近经常头晕,不知道是不是血压又高了,麻烦给我检查一下。”一大早,思甲村村民李伯就来到了村口的乡村卫生站看自己的“老毛病”。以前,身患高血压的李伯一犯病,常常要来回走上十几公里山路,到镇上的医院去看,自从村卫生站投入使用后,配套功能设施更齐全了,像李伯一样,村民们再也不用跑到十几公里外,家门口就能看好病了。

这是南海对口帮扶思甲村的成效之一。思甲村位于罗定市榃滨镇,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该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建设薄弱。正因如此,看病远也成了村民们的“心病”。

借助罗定创建省级卫生强市的契机,驻村工作队对思甲农村卫生站升级改造,投入21万元,其中南海扶贫资金6万元,新建了一间建筑面积为80平方米,包括候诊厅、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计划生育服务室、值班室、卫生间等公建民营规范化的村级卫生站,村级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综合实力得到有效提升。

“对于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看病检查再也不用跑这么远了,方便了不少。”随着新建的村级卫生站的投入使用,小病不出村成为了现实,村民们的“心病”也得到了解决。

从榃滨镇驱车前往思甲村,新修好的两车道水泥路宽阔平坦。进入思甲村,道路两旁金稻飘摇,村委会办公楼宽敞明亮,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中心、卫生站、公共服务站等一应俱全。

“以前思甲村的道路很多都是泥路,坑坑洼洼的路面,汽车寸步难行,坐摩托车都能把人晃散架了,学生们上学只能步行。住得远一些的学生,早上5时就要起床,从家里出发去学校。三四公里的泥路,走了一个多小时。”思甲小学的校长孔洁华说。“自从建了水泥路,家长们可以开摩托载孩子上学,再也不用步行走路了。”孔洁华说,现在一到放学时间,学校门口站满了接送孩子放学的家长,非常热闹。

思甲村驻村第一书记叶波峰感叹道:“以前思甲村交通闭塞让村民出入困难、农产品难以流通,产业发展不起来,而人口流失更加剧了当地的贫困。”作为南海区交通运输局的派驻干部,道路建设摆在第一位。2016年至今,思甲村村道硬底化建设7877米,南海投入资金80余万元;拓宽、加固村道21处约1200米。

道路通畅、产业发展不仅鼓了村民的口袋,也让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让乡风更加和美。思甲村党支部书记黄沃均见证了近几年村里发生的新变化:“以前,村里一些人在家没事干,就靠打麻将、喝酒消磨时间,还经常会出现吵架、斗嘴等现象;现在,路好走了,大家都愿意出去务工,村里的不良风气渐渐没有了,村民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产业

寨脚村

90后小伙返乡创业买车又买楼

身穿黄色T恤、牛仔裤,脚穿拖鞋,90后返乡小伙廖伟忠在猪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搁以前,村里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养猪,如今,在罗定市华石镇寨脚村,年轻人养猪已不是新鲜事。

廖伟忠今年27岁,是寨脚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母亲残疾在床,年幼时全靠父亲打散工维持一家生计。因为穷,廖伟忠初中毕业后就到外地务工。然而,由于没文化没技术,廖伟忠的工资怎么也涨不起来。

变化始于2016年5月,由南海区农业农村局对口帮扶寨脚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波通过入户走访,为廖伟忠一家制定了精准脱贫计划。“这个小伙子踏实肯干、孝顺懂事,人穷志不短。”杨波说,在和致富带头人廖明山商量后,杨波便动员廖伟忠返乡创业,由廖明山手把手传授养猪技术。

“有公司包销,有村干部传授技术,又有免息贷款,这么好的事情我全遇上了。”廖伟忠说,从2017年开始筹建养猪场,他的创业一直是扶贫工作队关注的重点。先是杨波为他申请扶贫免息贷款5万元,再是廖明山个人借款10多万元,再加上合伙人的资金支持,养猪场首次就养了500多头猪苗,技术员甚至每天到他的猪场“报到”传授养猪技术。

与传统猪场不同,廖伟忠的养猪场实行封闭管理,无臭环保,连猪粪猪尿都可以通过收集发酵成有机肥。就在几个月前,养猪场卖了一批猪净赚90多万元。如今,猪场的养殖规模从原来的500多头扩大到1200多头。廖伟忠逢人便是乐呵呵。“如今我有妻有儿,还买了汽车,在城区供楼了。”廖伟忠说,是党的扶贫好政策以及身边人的帮助,让他彻底“翻身”,这份恩情他会铭记一辈子。

不光是廖伟忠,整个寨脚村村民的思想和生活都发生了改变。4年多来,随着扶贫项目的推进,村里的日子越过越好:自然村道路全部硬底化,修建的2500多米灌溉渠解决了引水耕作难题,拓宽后的环山路连大货车都能通行,村里还建起了公厕、垃圾池和篮球场。

路通财通思想通,村民纷纷把丢荒的山地田地重新利用,种稻谷、种剑花、养猪、养鸡……不少村民甚至年轻人通过贷款建起现代化猪场。据粗略估计,仅养猪一项,村里每年就有2万多头生猪上市,养猪户平均每年收益可达20万。

寨脚村还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剑花种植,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以点带面带动贫困户增收。“合作社和公司签订包收合同,基地前5年收益全部归入股的贫困户,预计每名贫困户5年收益可达8000元,此外,基地还聘请贫困户进行日常打理。”杨波说,基地引进里水剑花种植技术,目前长势良好,种植面积也从原来的40亩扩大到60亩。同时,通过邀请区农业农村局农艺师前来讲解和指导,不少贫困户自发在屋前屋后种植剑花,其中有9户贫困户已申请在基地种植16亩。

截至2019年底,全村158户572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其中有劳力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3200多元增长到2019年的13400元,村集体收入也从2016年的1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13.5万元。寨脚村党总支也于2018年摘掉了软弱涣散党支部的“帽子”,并被评为罗定市先进党支部。

车战村

扶贫“小基地”成脱贫“新引擎”

正值初秋,处于丘陵地带的罗定市连州镇车战村已有些凉意。走进小山岗上的种植示范基地,一棵棵五指毛桃比人高,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一曲丰收的乐章。从山岗眺望,不远处便是车战村扶贫产业基地,这里也是村里的扶贫车间。

车战村是罗定市33个省定贫困村之一,从2016年5月起,由南海区发展和改革局、南海区统计局对口帮扶。4年来,帮扶单位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最重要抓手,通过引入云浮市浩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扎根落户,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种植牛大力、五指毛桃等南药以及优质红薯。

截至2019年底,村中99户39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户人均收入也从2016年的不到4000元提升到2019年的13000元,村集体也通过光伏发电增收11万元。

看到贫困户全部摘帽出列,驻村第一书记张炜总算松了一口气。回首4年的脱贫增收路,张炜心里百感交集。“刚来时,山地荒草乱生,村里既没有产业,也缺乏劳动力,而且土地贫瘠,我白天入户走访,晚上就想如何发展可持续产业,很多晚都睡不着觉。”张炜说。

困局终于在2017年打开,在里水镇政府的牵桥搭线下,有着多年药材种植和销售经验的广东浩恒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汪达恒,通过多次实地走访和洽谈后,最终在车战村成立云浮市浩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通过租地的方式成功集约连片丢荒山地种植南药。如今,车战村已种植牛大力240亩,五指毛桃30亩,南药产业成功实现规模种植。

此外,浩恒农业还在南海区扶贫办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建设扶贫产业基地,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汪达恒介绍,基地聘请农户务工每天工资80元,平均每月聘请本村和周边贫困户务工100多人次,支付工资1万多元。

蔡伯媛便是其中一名受益者,日常除耕作自家农地外,她一有空便到扶贫基地务工。“有时在本村干活,有时公司会带我们到周边帮忙,每天能挣80元,一个月也有1000多元。”蔡伯媛说,自从驻村工作组帮孙子孙女申请每人每年3000元的助学补贴,再加上务工增收和入股分红,她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除种植南药外,从2018年起,车战村还引入优质红薯苗,分发给贫困户种植。村中特有的土壤质地,配合优质薯苗,种出来的红薯口感软糯,一经上市便立即脱销,车战村红薯从此闯出“名气”。为提高红薯的产品附加值,张炜还注册了“岗仔”红薯品牌。

“岗仔”一炮而红后,贫困户脱贫信心大大增强,纷纷领苗种植。今年,脱贫户叶木荣更是大赚了一笔。他与浩恒农业合作,为公司提供红薯苗32万株,光卖苗就赚了2万多元,再加上卖红薯1万元,以及养殖扶贫鸡和种菜种田,仅务农收入就达5万元。“今年我家装修了,亲戚串门都说漂亮。”叶木荣乐呵呵地说。

眼见“岗仔”成为爆款农产品,周边村庄也纷纷仿效种植。今年,“岗仔”已扩种至270亩,其中车战村70亩,周边村200亩。此外,浩恒农业还打算研发南药深加工产品药酒,目前,公司正在申请酒牌。相信随着药酒项目在扶贫基地“上马”,将会带动更多村民务工增收。

金充村

南药飘香种出脱贫好日子

早上8时,70多岁的李华新戴着草帽,提起锄头,在自家山地开始了一天的劳作。4年前的他想不到,广藿香、郁金、牛耳枫……这些各具功效的南药会成为脱贫增收的金钥匙。

李华新所在的村子是罗定市龙湾镇金充村,距离罗定市市区有50多公里,距离相对发达的茂名宜兴市有60多公里,是罗定市最偏远的山村之一。由于山高路陡、交通不便、生产条件不完善,金充村被列为省定贫困村。村中底子“薄”,再加上儿子儿媳孙子都是智障,李华新便成了贫困户。

从2016年5月开始,南海区司法局对口帮扶金充村。当时,龙湾镇也在摸索扶贫产业方向,经过慎重的考察和调研,最终确定南药作为扶贫支柱产业,并成立罗定百草源种养专业合作社,以“政府政策引导、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租赁经营、贫困户分红”的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2017年,龙湾镇首先推广种植收益见效快的广藿香。从那时起,李华新一家便迎来了转折。他从驻村工作组免费领取了种苗和肥料,当年仅靠种植广藿香就赚了4000多元,再加上入股百草源合作社的分红3000多元,日子也算有了盼头。

“那时候,黎队长走动得比亲戚还要勤,他见我实在太困难,还为我申请低保。”李华新说,这些年多亏了驻村工作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虽然现在有了低保,但是人勤地不懒,只要能走能动,他还要继续种植南药。

这位黎队长名叫黎凯成,是南海区司法局派驻金充村的第一任扶贫工作队长。作为推广南药种植的“开荒牛”,黎凯成坦言并不顺利,“一开始,贫困户半信半疑,南药易种吗,种出来后有销路吗,他们心里有着各种担忧。”黎凯成回忆。

为打消疑虑,黎凯成便分批组织贫困户去高州“旅游”,眼见高州漫山遍野都是藿香,长势喜人,再加上百草源合作社包技术、包肥料、包回收,贫困户脱贫信心大大增强。

贫困户沈桂才是一名党员,他从高州回来后,便立即申请种植广藿香10亩。有了党员的示范带动,众多贫困户也纷纷仿效。2017年,金充村贫困户种植广藿香就有100多亩,占了全镇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随后,郁金、紫苏、金丝皇菊等众多南药在金充村得到推广种植。

2019年5月,黎凯成任职期满,新一任驻村第一书记黄烈琛上任。“不管是第几任,到村里来就一个目标,就是接力把事情做好。”黄烈琛介绍,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南药产业,持续带动村民增收,从今年起便向村民推广种植长效作物牛耳枫和吴茱萸,“这两种南药只要一次种植,便能实现长期收益。”黄烈琛说。

此外,金充村还在省道旁边建设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的南药仓库,预计建成后,可每年至少为村集体带来6万元的租金收入。

如今,南药产业已逐步在金充村发展壮大,各种功效奇特的南药,一头连着贫困户腰包,一头连着广阔的药材市场,圆了一个个脱贫增收梦。

截至2019年底,全村130户共46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其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4000元增长到2019年的12635元,村集体收入也从2016年的0元增长到2019年的13.8万元。

文/珠江时报记者黄婷黎小燕通讯员陈镇寰

图/珠江时报记者廖明璨(署名除外)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