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志愿精神 凝聚抗疫力量
桂城平西社区用7年时间擦亮志愿服务金字招牌,入选2019年广东省“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平西社区志愿者为居民宣传防疫知识。(通讯员供图)

“防控工作不易,凌晨4时还是那么繁忙。”近日,家住南海桂城平西社区的社区志愿者白秋锋从社区防疫执勤点换岗回家后,发了一条朋友圈。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像白秋锋这样活跃在平西社区战疫一线的志愿者还有许多。7年来,平西社区以社区党委为支点,青年党员核心团队为杠杆,撬动社区志愿服务事业,将志愿精神和关爱力量传遍社区。如今,志愿服务已成为平西社区的一块“金字招牌”。3月5日,2019年广东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名单公布,平西社区入选“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7年探索志愿服务遍地开花
在上世纪80年代末,平西社区成为南海首个亿元村。后因多年来的粗放式发展,它也曾陷入低谷,曾经三年被定为软弱涣散村居。平西社区党委意识到,社区发展必须发动和依靠群众,凝心聚力,群防群治。
2013年8月,平西社区成立青年党员核心团队,由当时在企业工作的志愿者何佩文担任队长。拥有十余年志愿服务经验的何佩文是平西本地人,为服务社区,她辞去了在企业的工作,加入了平西社区居委,如今是平西社区党委委员。
在社区党委指导下,何佩文带领社区党员和群众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拉近党群关系。何佩文回忆,一开始,志愿队伍内外都有“杂音”,“志愿者不认可不感冒,居民不参与不尊重,还有人说我们是作秀。”
转折点出现在2014年举办的平西首届“五一”厨神大赛。何佩文记得,为吸引居民参赛,她和志愿者们拿着宣传单挨家挨户宣传,最终引来16支队伍登台献厨艺,吸引大量村民围观点赞。
经此,平西社区青年党员核心团队在社区内打响了名号,让更多人认识到志愿服务团队的作用,越来越多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
如今,平西社区探索出平西特色的“一体多元”的志愿服务体系,平西社区青年党员核心团队通过裂变模式,成立党员志愿者类团队、妇儿家庭类团队、团员青年服务类团队等5大板块共18支社区组织,培育了近40名社区组织领袖。社区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近3000人,占社区常住人口的比例约15.34%。
在何佩文看来,志愿服务是一场潜移默化的“慢运动”,只有长期坚持才能显成效。平西社区用了7年时间探索,引导社区党员、大学生、新市民等群体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实现从“软弱涣散”到”凝心聚力”的蝶变。
如今,“有时间就做志愿者”,已经成为许多平西社区居民的共识。数据显示,平西社区年均组织志愿活动超百场,各类志愿服务在社区遍地开花,各大活动现场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如国庆欢庆活动、外来工子女专项服务、读书会、街坊才艺大秀场等。
疫情之下开启志愿服务新模式
鼠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牵动人心。疫情发生后,平西社区开启了志愿服务新模式,力所能及地为战疫贡献力量:执勤守村、送温暖、慰问孤寡老人、微信群答疑解惑、推出线上课堂……
茂名人白秋锋居住在平西社区已有二十余年,他早已将这里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疫情发生后不久,他加入了志愿守村队伍,白天上班,夜晚守村,一守就是28天。“我是党员,也是退伍军人,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居民的健康。”白秋锋说。
不计报酬地为社区服务近一个月时间,白秋锋只“索取”过一次。不久前,白秋锋发现自己攒下来的口罩快用完了,在多方尝试后仍没买到,他只好向何佩文发求助信息:“我的‘私家货’快没了。”何佩文这才得知,他为了参与志愿服务,都快把家里的口罩用完了,何佩文立即想办法为他筹集了一些口罩。
有人在前方守村,也有人在关注后方。平西社区有位孤寡老人陈姨,因缺少陪伴,平时喜欢外出,疫情发生后也如此,且没有戴口罩。得知这一情况后,大年初四,何佩文与志愿者唐锦英一同来到陈姨家,送上口罩等防护用品,她们还向陈姨科普疫情防护知识,说服陈姨减少外出。
“后来,我们每隔一周就去看看陈姨,她后来除了每隔几天出门买菜,基本没有出门了。”何佩文欣慰地说。除了陈姨,志愿者也定期为其他孤寡老人送去口罩等防护用品。
疫情发生后,平西社区大多数居民都宅在家里,这可闷坏了不少小朋友。为此,平西社区社工类团队——融爱社工团队推出了线上公益课堂,通过拍摄手工制作教程、科普知识、读物分享等视频内容,带领居民开启“宅家乐不停”模式。“我们的社工每周会结合时事热点制作一个视频。”何佩文表示。
例如,线上公益课堂第二课,社工带领居民学习热门手势舞《不放弃》,大家学会后纷纷录制了小视频,想以这种形式为坚守在战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加油打气。最新一期的教学视频结合妇女节主题,教居民煲糖水、做折纸樱花,提升大家的动手能力。
文/珠江时报记者杨慧通讯员胡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