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天筹近270万元修祠续谱“松塘模式”引领文化保育

党员乡贤合力留住文脉乡愁。

■区氏宗祠。区庆发摄
近日,西樵镇上金瓯社区松塘村的村民迎来了一件大事——区氏宗祠(保滋堂)在乡贤、党员、村民的凝心聚力下完成了翻新并重新开放。
当天,松塘村的父老乡亲在宗祠内齐聚一堂,举行松塘村乡村振兴工作会议,共贺宗祠修缮完满竣工这一“百年盛事”,共商村内其他祖祠修缮之计,全力保护村内文物建筑群,保育传承古村文化。
乡贤合力党员带动
上金瓯松塘村中传统建筑规模达20275平方米,代表性建筑有区氏宗祠、六世祖祠、见五祖祠、东山祖祠、樵侣祖祠,明德社学、养正书舍、培元书舍、汇川家塾,孔圣庙等。村中历史建筑充分体现了岭南建筑艺术的“三雕一塑”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其中,区氏宗祠,也名保滋堂,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宗祠先后历经清道光十三年(1833)与宣统二年(1910)两次重修,以及20世纪80年代稍事修葺。目前,区氏宗祠是佛山市级文物保护建筑。
上金瓯社区党委委员区国敏介绍,经过数百年风吹雨打,保滋堂出现多处严重渗漏、瓦檐脱落等情况。2021年9月,松塘村发出修缮区氏宗祠和完善族谱的倡议。
在短短11天时间内,共筹得近270万元的捐款。“祠堂修缮筹款通知发出后,先后得到父老乡贤、村民党员、宗亲兄弟、旅外乡亲们的大力支持,1000多人参与筹资,其中不乏远嫁或工作在外的年轻人。”区国敏介绍。
宗祠的修缮工程按照市、区、镇文物建筑修缮相关规程提请申报审批。经有古建修缮资质的单位负责设计、施工、监理,历时3个多月,顺利完成工程。
4座古建筑修缮提上日程
以此次区氏宗祠修缮和完善族谱为契机,松塘村成立文物建筑修缮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申报组、3个项目实施组、财务管理组以及宣传组,全力推动世大夫家庙、见五祖祠、仲房六世祖祠、季房六世祖祠等4家祠堂的修缮活化。这4家宗祠均是佛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松塘村还制定《保滋堂下拨各房祠堂维修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规范有序管理修缮祠堂。
南海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梁惠颜以“四个最”指出此次修祠续谱的意义:古村保育工作参与面最广泛——发动长老、乡贤、国内和海外乡亲父老;管理机制最创新完善——从村委会、村民小组到各方长老成立工作架构推动修缮工作;修缮规模最大、由乡贤发起修缮级别最高的文化历史建筑——村民自发筹款一次修缮四座市级文物古建筑。
“松塘模式”引领文化保育
近年来,松塘村凭借成功的保育活化路径受到外界广泛关注。2020年,松塘村成为佛山唯一入围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近年来,松塘村还获得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广东旅游名村”等称号。随着古村声名渐隆,当地烧番塔民俗得到央视全球直播,定向世界杯总决赛第一次走进中国走进古村就选择了松塘村,西樵镇全域文旅开发古村旅游线路也把松塘村纳入其中。
上金瓯社区党委书记陆祖桥介绍,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视下,松塘村重修了孔圣庙,重铺了石板路,打造区梦觉故居和事迹展陈馆、松塘村史馆、西樵镇廉政教育馆,举行翰林文化节等独特民俗活动,在基础设施、旅游设施、生态保护、古迹修缮、文化整合等方面多维度打造古村活化升级的“松塘模式”。
“在松塘村乡村振兴中,看到了村民团结,文化自信。”西樵镇党委书记李毅佳表示,西樵镇将全力支持松塘村乡村振兴工作,希望松塘村将此示范经验发扬光大,推动西樵的乡村振兴、文化振兴。
文/珠江时报记者何泳谊通讯员关蕴琪梁小英区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