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西樵非遗 感受文化魅力
20多个产业工人亲子家庭参加非遗文化体验活动

■香云纱第三代传承人张绍景指导小朋友体验织造工序。

■亲子家庭了解香云纱染料原材料。

■小朋友查看“百家姓”。

■亲子们沉浸在功夫剧场中。
体验香云纱织造,了解汉字变化历程,欣赏南海好功夫……8月15日,西樵镇创思驿站组织20多个产业工人亲子家庭开展“一站式”非遗文化体验活动,感受非遗文化魅力。活动由西樵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西樵镇宣传文体旅游办、西樵创思驿站联合举办。
体验制作香云纱
你知道被纺织界誉为“软黄金”的是什么吗?它就是香云纱,因穿着后涂层会慢慢脱落露出褐黄色的底色,故有“软黄金”美誉。本次非遗文化体验活动第一站便是香云纱博物馆。亲子家庭在香云纱第三代传承人张绍景的带领下,通过了解香云纱历史及织造、晾晒等工艺,一步步揭开香云纱的神秘面纱。
“形似芋头,外表呈紫黑色,这便是薯莨。”在香云纱基地,张绍景拿起薯莨,向亲子们介绍,薯莨是制作香云纱必不可少的原料,将它粉碎榨取、过滤后得到的汁液就是制作香云纱的“染料”。
最让小朋友兴奋的是体验制作香云纱。据介绍,香云纱织造技艺流程分为解经、拔经、浆经、游经、打纬、织造六大工序,小朋友可体验解经、拔经、织造三个工序。其中最考验小朋友耐力的是织造工序,“双脚踩在下面的踏板上,一手将纬线圈穿过经线里,另外一只手把布柱拉下来……”张绍景手把手指导,一开始小朋友没有把握到手脚协调的技巧,显得有点手忙脚乱。“看着容易,做着艰难。”即将升上三年级的小朋友薛书豪,是广东昱升个人护理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工人张玲的儿子。他笑说,没有一点力气真的很难做出来,非常佩服工人能做出这么好看的香云纱。
解码汉字发展史
“在原始部落,人类开始用绘画、雕刻等形式记载他们的生活,这也是汉字最初的起源……”小朋友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一边观看动物骨骸、石头、竹简、纸帛上的各种文字,一边认真地倾听中国文字发展史,用心感受中国汉字独特的魅力。
坐落于西樵山的汉字微展馆,是此次非遗文化体验活动的第二站。该展馆是在原字祖庙基础上打造的非遗文化体验馆,展馆主要展示中华文字发展的历史及文字演变过程、纸张的发明历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历史。
汉字微展馆还设有汉字文化互动游戏体验区和非遗文化体验区,诸如由木块雕刻成的“百家姓”、由部首与文字组成的汉字圆圈墙、各时期文字变化的旋转式字串……小朋友们开心地在游戏中解锁文字的奇妙,有的不时用手推动汉字墙,有的从百家姓墙面里取出自己的姓氏,有的则跟身边的小伙伴们讲述着自己姓氏的由来。
感受南海好功夫
武术、醒狮、龙舟,是岭南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亲子们第三站来到具有“黑科技”及“高颜值”的岭南功夫文化体验馆。
岭南功夫文化体验馆包含“山水对话”“南武堂”“功夫剧场”“龙狮会”“功夫文创商店”五大空间。在“山水对话”LED数字艺术互动墙前,不仅欣赏到南海山水、醒狮、武术等特色文化,还通过体感装置实现观众与墙面的对话。小朋友们兴奋地在互动墙前摆出各种武术动作,看见自己与画面内的功夫大师融为一体,高兴地笑起来。
走进南武堂,亲子家庭们详细了解到岭南武术的前世今生,以及黄飞鸿、叶问、李小龙、张炎为代表的武林宗师的璀璨人生。最让小朋友们兴奋的要数视觉震撼、内容丰富的功夫剧院,影片从史前西樵延宕至当代佛山,按照“源”(历史)、“盛”(宗师)、“流”(影响)三大结构,展示南派武术发展历程。小朋友们随着剧情变化,不时发出感叹,领悟到中国的功夫精神,更能体会国人自强不息、共御外敌的团结精神。
“创思驿站的活动很有趣。这次近距离探秘西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孩子们认识和了解西樵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增长见闻,同时增进亲子感情。”来自佛山市南海区显威五金塑料有限公司的产业工人魏玉云已在西樵定居多年,是西樵镇创思驿站的忠实粉丝,这次带上两个女儿一起来参与活动。11岁的女儿梁锦欣笑着说:“暑假和妈妈出来玩,很开心。最喜欢香云纱织造体验以及岭南武术文化,各种体验游戏帮助我更深入了解非遗文化,收获满满。”
文/珠江时报记者何泳谊
见习记者练梦婕通讯员黄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