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打包”真的抠门吗?
◎西樵镇第五小学儒溪校区黄小燕
又到周末,我们跟以往一样来到听音湖畔某酒家陪家里的长辈吃饭。隔壁桌是一群参加同学聚会的俊男美女。他们觥筹交错间相谈甚欢,一个个意气风发,诉说着自己这些年来的经历、成就。临走时,一位衣着较光鲜的女士叫服务员拿来盒子打包剩下的食物带走。同行的几位之前跟她挽着手,表现亲密的女同学顿时放开了手,脸上露出了鄙夷的表情。其中一位还故意吊高嗓音说:“哟,陈总,你还打包啊?家里就缺这点吃的?难不成你这个高管是吹的啊?哈哈……”说完用她那戴着夸张钻戒的手捂着嘴笑了起来,让人看了很不舒服。打包的那位女士一边不紧不慢地打包,一边微笑着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某富商出外就餐也会打包呢,我自问没有他有钱,所以打包不也正常吗?”
是啊,饭后打包有什么可耻的,浪费粮食才可耻呢!人类社会正在持续发展,物质生活也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也在持续变化中,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这与节俭并不矛盾。节俭并不是因为穷,是要珍惜人类的资源和人类自身的劳动成果,是我们人类持续发展的根本。正所谓“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你的一点点浪费,或许是别人的救命之粮,你的所谓“大气”,或许就是在消耗你的“福气”。古人也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所以,饭后打包并不可耻,反而是对粮食最大的尊重。
“饭后打包”并不是因为那些吃剩下的菜品有多金贵,而是杜绝浪费,秉承我们先祖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精神。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不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他都是勤俭节约的典范。他的饮食非常简单,一日三餐,皆是粗茶淡饭。吃饭时不小心掉到餐桌上的饭粒,他都一粒粒夹起来吃,从不浪费。这是他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一员,与民共苦。他也深知“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道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饮食也同样清淡,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他每次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都吃干净。
《左传》中就有提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浪费犹如河决口,节约好比燕衔泥。”我们要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饭后打包”不可耻,而是非常高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