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开到家门口 基本实现“村村通”
西樵镇巴开通11年,村(社区)半小时内到达镇中心
每天早上7时,家住西樵镇百东吉赞村的左诗琪几乎都会步行3~4分钟,来到村口的公交站,搭乘樵08支线去上班。与她一起上车的,大部分是同村的长者,他们有的坐车去喝早茶,有的去民乐市场买菜,有的去医院取药……
这辆从百东吉赞村出发的镇巴只是西樵镇内众多穿梭在村(社区)与城区之间的镇巴的一个缩影。从2009年开通至今,西樵镇巴从无到有,到基本实现“村村通”,半小时到达镇中心。那标志性的红色车身已经融入西樵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乘公交到官山城区喝早茶
在百东吉赞村,有一个公交站,是村民争相保护的“宝贝”。附近的村民不仅时刻注意该站点的清洁,还成为义务“保安”,一看到有私人车辆在此停放、占用公交停车位,他们就会立刻上前劝阻。
村民为何如此爱惜这个公交站?西樵镇百东村党委书记左德培介绍,吉赞村作为百东村的四大自然村之一,常住人口约3000人,辖区内有20多个工厂。2017年前,该村村民需要步行20分钟超过1.5公里的路程去到樵丹路主干道上的公交站乘车。“有时候走出村口后,还得横跨马路到反方向乘车,年轻人都嫌远,何况是老人家?”他说。
在经过西樵镇交通、水利、路桥部门及公交公司等多方代表的多次实地勘察、提出整改意见,并由百东村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道路进行改造后,这个长期困扰村民的出行问题在2017年初得以解决。当地交通部门决定开通从百东吉赞村到官山二桥的樵08补充线路——樵08支线。同年8月,足足一个篮球场大小的百东吉赞村公交站正式投入使用,吉赞村迎来第一辆进村的“红色巴士”。
对今年70岁的村民区德满来说,这条樵08支线和这个离家门口不到500米的公交站扩大了他的“生活半径”,让他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都有了质的提升。如今,他时常会到该站乘坐公交到附近的民乐市场买菜,或到官山城区喝早茶、探亲,甚至会在官山城区转车到魁奇路地铁站,再乘地铁到广州逛街。
从上世纪60年代走泥路上学,到70、80年代踩单车上、下班,到90年代开摩托出行,再到如今乘公交出行,区德满很是感慨:“以前的路少且窄,烟尘滚滚,现在的路越建越多,越来越宽敞,公交系统也越来越完善,做梦都想不到有如今这样的生活!”
公交线路凸显文旅特色
西樵镇巴开通11年来,从最初的2条线路发展至16条线路及3条支线,基本实现镇巴“村村通”。镇巴的车队规模从16辆发展到181辆,车辆也从柴油车不断更迭至如今的纯电动或氢燃料电池等绿色能源车辆。2019年,西樵镇巴全年客运量达14616463人次,日均客运量达40045人次,成为许多市民依赖的出行工具。
4年前,第一次来西樵旅游的邓智选择乘坐樵16线镇巴进行“环樵游”,她搭乘这辆镇巴游遍西樵山、黄飞鸿故居、国艺影视城等景点。她回忆:“那时候我从网上查到这一条公交线,发现它会经过西樵几乎所有的景点,对游客来说太方便了。”更令她惊喜的是,樵16线镇巴的LED屏上还滚动播放着景点的文字介绍,车内还有旅游手册可翻阅。
作为西樵镇巴的示范旅游线路,樵16线镇巴的外观也与众不同,是西樵旅游宣传喷画。南海区交通运输局西樵分局的相关负责人解释,实际上,西樵不仅有樵16线一条旅游线路,还有樵08、09线等,经过景点的镇巴线路不在少数,对一些“背包客”、追求低成本出游或时间充裕的游客来说,乘坐镇巴游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西樵镇巴也串联起周边如丹灶和九江的景点,满足不同乘客的需求。
2015年,西樵镇巴全面实施扩容提质,增加班次,减少乘客的候车时间,高峰期基本达到每15分钟以内一班车的间隔。而且,考虑到市民的“夜生活”需求,有9条线路的镇巴的尾班车发车时间是晚上10点半。
今年,邓智再次来到西樵,乘坐樵09线镇巴到南海湾森林生态园游玩。“这一次来明显感觉西樵的公交线路更完善了,而且等待的时间更短了。”她说。
配套完善吸引人才回流
作为城市交通配套的重要一环,西樵镇巴也在为吸引人才回流贡献力量。
2019年从广东工业大学毕业的左诗琪回到家乡西樵,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在她眼中,西樵是一个既充满发展动力和活力,又能让市民生活舒适的地方。再加上西樵的文旅、产业、生态和民生都发展得越来越好,让她对家乡的未来充满期待。她说:“这些年,西樵的城市设施建设和配套更加完善,衣食住行的选择更加丰富,公园、读书驿站搬到家门口;道路、河涌都治理得很好……”
现在每天依赖镇巴上、下班的她,还会在车上听听音乐或学习音频、构思一下写作,看着窗外的景色、干净整洁的道路,转眼间就到家了。
另一方面,随着镇巴线路深入村居,也为西樵镇各村(社区)企业招聘带来优势。
在樵08支线开通后,百东吉赞村内的厂企老板都纷纷向左德培反映:现在的工人对休息及生活品质的追求提高了,新招聘的工人一听说工厂门口有镇巴经过,放假的时候他们可以坐车去城区玩,就马上签约了。
这些年,西樵镇巴与交通建设、城市配套共同成长,见证了越来越多来樵旅游、工作、生活的“追梦人”。未来,西樵镇巴也将承载着在此生活的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一如既往地穿梭在各村(社区)中,让大家走出家门就能坐上车。
文/珠江时报记者钟泽诗通讯员余显灿关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