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云直播何以吸引全国网友围观

■在岭南天地佛山传媒集团·快手5G直播间外,不少市民前来“围观”。 珠江时报记者/章佳琳摄

■周雁崧现场展示了乐安花灯。珠江时报记者/章佳琳摄

■董崇华现场“秀”咏春。 珠江时报记者/章佳琳摄

■2019年乐安花灯节,市民挑选花灯。 资料图片

扫码一下 看直播回放
“师傅厉害!”“666”……2月21日晚,快手“快看佛山”号的“叶问故里花灯传情”吸引众多网友围观点赞,这是一场不带货而是带狮山镇罗村孝德文化的直播,全平台总观看人次达10万+,岭南天地直播间外整个下午累计吸引超千人围观。
这场直播何以吸引全国网友围观?连续举办十四年的狮山镇罗村孝德文化节,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一孝德文化起源——江氏宗祠百年寿幛的孝爱故事,是它的精神源头;乐安“生仔石”的传说和乐安花灯的故事,是它的美丽“嫁衣”;作为叶问故里,提倡练拳修德的佛山咏春拳(叶问宗支)是它打开世界文体艺术大门的一把钥匙。
这些丰富的精神内核,不仅被搬到直播间向全国网友推介,更重要的是真正濡染到一代又一代的狮山镇罗村人,逐步成为当地的一种城市精神,并凝聚着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归属。
直播
向全国推介狮山罗村文化
“今天是正月初十,我们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各位:牛年大吉!‘牛’转乾坤!牛年666!”21日晚8时,珠江时报首席主持夏梦与嘉宾主持、狮山镇罗村孝德文化专家顾问团成员李韬,用“牛”气十足的拜年语,拉开了“叶问故里花灯传情”直播的序幕。
李韬现场爆料,一代宗师叶问就出生在距岭南天地直播间一公里的桑园,还向网友们展示了“叶问·咏春”叶问纪念馆落成纪念文创产品。为了让网友直观感受叶问咏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示中)佛山咏春拳(叶问宗支)南海区代表性传承人、叶问咏春第二代传人且师承叶准的董崇华来到直播间,展示了一段打木人桩,现场进行教学。
“师傅厉害!”快手平台网友“晨曦7766”马上评价。在这样的活跃互动中,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乐安花灯项目传承人周雁崧现场展示了狮山镇罗村的乐安花灯,狮山镇联星社区七旬老人江铜初介绍了罗村孝德文化起源——江氏宗祠百年寿幛,还请来了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博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岭南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谢中元,就孝德文化、花灯文化、咏春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点评。
“孝德文化就是从一颗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李韬连续十多年研究狮山镇罗村孝德文化,向全国网友讲述了连续十四年举办孝德文化节的精彩故事。最后,全体嘉宾还用粤语再次向全国网友拜年,一个小时的直播在场内外的热烈互动中落下帷幕。
围观
“直播+文化”模式效果显著
“孝行天下,德润万家。”
直播开始前,以这句话为引子,许多狮山镇罗村居民已经自发把这场文化直播在朋友圈广而告之,在直播中,来自狮山镇罗村的网友“锋哥70434”在线宣传孝德文化,留言道:“你们好,我是乐安人,欢迎各位朋友来乐安,正月初九行灯地、行叶问故居。”
这足以看出狮山罗村人对孝德文化和当地民俗活动的认同程度。在狮山镇罗村扎根多年、把罗村当成“第二故乡”的新市民郭朝兰就表示,狮山镇罗村孝德文化早已融入社区,受此影响,她一直热心服务街坊,2005年当志愿者。
在她看来,连续14年举办的孝德文化嘉年华,让狮山镇罗村的志愿服务氛围愈加浓厚,“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志愿者招募从一开始不得不四处发动人员,到现在一有需要,报名人数就爆满。”郭朝兰说。
“外地人若要融入本地,要通过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才能实现,这是它的内在价值。”对此,谢中元表示,狮山罗村“非遗”文化蕴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友善等内容,将这些接地气、有当地特色文化特点的非遗项目,引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用耳濡目染的民俗文化去顺大流、合主流,就能产生聚合效应。
通过这次直播,狮山镇罗村的“宝藏”也藏不住啦,全国超10万人次的网友在快手、佛山+、珠江时报视频号观看了解狮山镇罗村文化。来自湛江的李小姐,已经在佛山生活了5年,直播时与朋友们一起在岭南天地佛山传媒集团·快手5G直播间外“围观”。
“我在佛山生活这么久了,一直只知道狮山罗村这个地方,还不知道有这么多特色文化。”李小姐表示,看了这次直播,她才了解到还有那么有趣、有意义的活动和地方值得“打卡”。她认为,当代年轻人很愿意去了解、参与到民俗活动中去,直播可以覆盖更多年轻人,从而更好地传承民俗文化。
“第一次看到直播不带货,而是带文化的!相信直播会吸引更多年轻的朋友关注佛山文化。”从广州来佛山玩的曾青颇有同感。直播当晚,他和朋友同样在直播间外驻足良久,看着搬进直播间的木人桩、乐安花灯“研究”了很久。
文化
孝德成城市文化符号
连续十四年举办的孝德文化嘉年华,让孝德文化渗透到狮山镇罗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所有罗村人都耳熟能详。但是提起它的起源,就鲜有人知了。
解码孝德文化的起源,就要提到一幅“百年寿幛”。“这张寿幛现在保存得很好。”在直播间,江铜初介绍,这幅寿幛诞生于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当年村中6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达到72位,村民们将这些老人的名字写在一块红色的锦幛上,正月初八挂起来举行隆重的敬老仪式,连贺三天。以“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为古训的上边江村,也因此为孝德文化在狮山镇罗村流芳奠定了基础。
2007年,狮山镇罗村社会管理处挖掘到这一文化底蕴,并一连14年,年年举办孝德文化嘉年华,设置了让长者十分期待的千叟宴等系列孝德活动,并融入花灯、咏春、状元等其他三大文化和剪纸、金箔、醒狮、粤曲等“非遗”元素,不断创新发展,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值得一提的是,在孝德文化嘉年华千叟宴的带动下,由各社区自办的“小千叟宴”陆续“上阵”,从开始的几个社区到现在大部分社区每年都办,孝爱之风传遍整个罗村。李韬透露,佛山曾经举办的一场文化活动评比中,佛山秋色巡游排第一,“榜眼”就是孝德文化嘉年华,当时狮山镇罗村人并未“拉票”,可见其知名度之高。
“孝德文化从一颗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李韬表示,孝德文化嘉年华曾被央媒争相报道,是佛山市最受欢迎的文化节之一。叶问咏春专题栏目更是曾在央视各个频道、凤凰卫视,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地主要频道热播,不断为孝德文化赋能。
今年因疫情防控,狮山镇罗村社会管理处不举办千叟宴等大型线下活动,但为延续孝德文化,专门创新开设了系列线上活动,让更多市民参与其中。2月20日,狮山镇罗村第十四届“华兴之光”孝德文化嘉年华“孝善欢乐行”活动在孝德湖欢乐开展,市民线下到“云购、云逛、云展、云视”4个系列活动打卡点感受文化氛围,还能参与线上活动。
今年,作为本届孝德文化嘉年华系列活动之一,由狮山镇委书记林健带队开展的“送盆菜”活动,将盆菜送入社区的老人、低保户、困难家庭、军烈属、退伍军人、好邻居等家庭中,走街串巷将“千叟宴”送入居民家中,延续孝爱传统。
点评
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博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岭南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谢中元:
让大传统和小传统互相渗透濡化市民
这几年新媒体崛起后,电视、报纸、期刊的传播体量呈现指数级增长,很多内容可以借助直播进行共享,影响更加深远。比如原先相对局限于一个区域的乐安花灯文化,通过直播“走出”这一特定区域,甚至“走出”广东,比言传身教的传播效果更好,而且将打木人桩、制作乐安花灯进行实时传播,直接与网友互动,拉近了网友跟“非遗”传承人之间的距离。
代表性非遗、地方优秀文化,都具有文化价值甚至资本价值,可以塑造城市形象、擦亮区域品牌,产生社会乃至经济效益,而且有助于培育地方文化认同,凝聚历史感和归属感,外地人的本土化离不开文化濡染。
本次直播中的孝德文化是大的孝德传统的地方化的结果,狮山镇罗村将孝德文化提炼为城市品牌,变成无形的文化资产。而花灯文化蕴涵着求丁祈财的理念,是以祈福为核心的心意文化,其内在价值是求乐求安,外在价值是打造成民俗经济热点,形成节庆狂欢场景。咏春文化是借实用技击术发起,可以防身、健身、养生、修身,同时具备练拳修德的道德价值,能让体育健身与经济价值相得益彰。
佛山是一个集体性概念,要靠有形的、无形的元素进行支撑,涉及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领域,而文化软实力属于无形的资源,借助文化传播佛山整体形象是最好的方法之一。结合已迈入“万亿俱乐部”的经济实力,向外传播佛山形象,可以提高佛山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辨识度,各级政府、媒体乃至每个人都担当着这样的使命。
当前,国家倡导弘扬传统文化,要抓住这样的时代机遇,加上民间力量尤其是“非遗”传承人的热切参与,专题性地推送佛山的各项非遗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友善等内容融入进去,让大传统和小传统互相渗透、良性并存,顺大流、合主流,濡化市民群众。
接下来,要多利用新媒介、新媒体,尽可能多地让“非遗”项目等走出特定的区域、特定的人群,提升知名度。同时,要通过进校园、进公共场所等,让青少年参与进来,成为潜在的传承人甚至是代表性传承人。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孙茜文/珠江时报记者孙茜彭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