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进乡村普法释法解难题
里水以法治力量推动“善美里水”建设

■戴国梁律师团队为企业主解答相关疑虑,推进三旧改造项目。
“社区的汽车越来越多,停车位根本不够用”“我们经济社打算和厂房老板签租赁合同,当中的风险应该怎样规避”“老宅户主名称变更流程复杂繁琐,搞不懂”……日常生活中,村民有着各样关乎法理民情的问题,考验着村(社区)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为攻破这些难题,里水此前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律政先锋普法行项目,发动专业律师对本土基层治理问题进行调研,目前,项目已有10个课题入围优秀奖,14个课题入围参与奖,将产出10个具有普适性的精品普法课程。通过项目实施,律师团队解决了一大批如停车难、三旧改造利益协调等基层治理难题,形成了以法治力量推动基层善治,激发基层治理活力,齐心共建“善美里水”的生动画面。
破解基层难题获居民点赞
“去上班得先请左邻右舍挪车”“下班回家,小区外部道路被违停车辆塞成‘一线天’,难以进小区”“违停车辆投诉电话事件只增不减”……聊起“停车难”,居住在和顺官和北路的金溪蓝湾及金溪尚筑小区的业主和属地的金溪社区干部都有一肚子“苦水”。这两个小区由于停车位存量不足,导致部分业主将车违停在官和北路,缺乏科学管理,阻碍车辆正常通行。金溪社区及当地经济社打算对该地区实施封闭式收费管理,但业主认为收费标准不合理,问题一直难以解决。
为调解双方矛盾,周淑贞律师团队开展调研,逐一攻破难点。团队成员和里水司法所、社区工作人员走访理清土地权属问题,并经有关部门核查,确认官和北路二街土地权属为当地经济社所有。
针对当地居委及经济社提出“小区业主们能否借道通行及占道停车”这一疑虑,周淑贞律师给出了专业意见:“根据《民法典》第291条,不动产权利人对相邻权利人因通行等必须利用其土地的,应当提供必要的便利。而小区业主和当地的经济社属于相邻关系,若业主没有其他可行的道路,其有权借助道路通行,且当地合作社不得拒绝该义务,应当予以配合。”
针对部分业主占道违停,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周淑贞律师认为,小区业主车辆占道停放会妨碍经济社行使其物权权利,因此小区业主不得占道停放车辆。
而对于双方最关心的停车收费收益问题,周淑贞律师也给出了专业的法律答复:小区业主可充分行使自身的相邻权利,但同时又不得妨碍经济社行使其物权权利,获取相应停车费收益。
周淑贞律师认为,解决停车难问题不能仅靠政府持续扩建停车场来解决,建议通过引用制定合规格的收费停车标准,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科学设置停车位,联合专项整治僵尸车,委托第三方企业对该路段车位进行收费、管理,引用科学智泊平台来加强管理,实现停车资源的科学统筹和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小区业主为律师团队点赞。
宣讲法律知识推动“三旧”改造
在北沙村,正在开展的城市更新改造项目难题也让村委和企业头疼不已。皆因村中有6家企业不符合现时三旧改造条件,若6家企业主合并则可达到改造条件。现6家企业有意改造,但合并的利益分配意见不一致,致使改造项目停滞,无法推进。
戴国梁律师团队到北沙村进行了多次实地走访。走访过程中,调研团队发现,该项目涉及的三旧改造因建立新公司的章程不清晰,权责尚未厘清,企业主利益分配存在风险隐患,且工厂业主认为几家并不认识的企业合并一起改造可能影响原企业运营。
为更好地帮北沙村和企业解决该疑难问题,调研团队首先到北沙村、经济社、有关部门单位进行访谈了解情况,走访南海区自然资源局城市更新计划规划股政策科、审批科,学习城市更新的相关政策及审批程序手续。随后,结合北沙村实际情况,向企业主、经联社开展城市更新政策及审批流程宣讲,归纳总结过往经验,给予专业的法律建议,提出存在的风险问题。
同时,为解决企业主的忧虑,调研团队与6家企业主普及了公司整合的法律知识,商讨合并公司的可行性。
针对企业主提出的新公司与原企业权责、经营收益、法律责任、后期转让或继承等问题,调研团队给予企业专业的法律建议,与企业主一起讨论新公司的章程与投资合作注意事项,同时协助企业主们拟定新公司章程和投资合作协议。目前,该项目正稳步向好推进。
为打造“善美里水”增添法治色彩
目前,该项目挑选了10个精品课程,在里水不同的村(社区)开展了20场普法巡讲工作,服务人次达450人以上,解决群众疑虑案件8件,搭建了“律师—社区—群众”的沟通新平台,为村(社区)、村民解决了一批如宅基地建房、农村停车难、股权流转与继承、集体经营性流转用地、合同租赁纠纷等法律难题,得到村民一致肯定,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来自北沙的黄伯(化名)就有关房产证户主更换相关问题一年内跑过多处部门,并未得到有效处理。最后在律师耐心科普和教导下化解了这一矛盾,“原来是不懂法造成的,浪费了这么多时间,看来要多参与普法巡讲课堂。”黄伯说。
在项目调研过程中,不仅是村民受益,律师们还帮助相关社区提高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增强了社区基层干部及群众的法律意识,并助力破解了一个个基层治理难题,营造了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提升了社区的自治管理水平,为打造“善美里水”增添生动的“法治色彩”。
里水司法所方面表示,律师进村(社区)提供了专业普法与解答,让律师充分发挥知识优势,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有效提升了基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通了法治宣传教育“最后一公里”,为打开“善治里水”新局面、建设“法治里水”提供有力保障。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陈志健通讯员里水司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