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水原创粤剧少儿节目斩获2项国家级大奖
袅袅粤韵传唱藤编文化

本剧目由上海白玉兰戏剧奖获得者、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广州粤剧院青年演员吴非凡(左二)导演及领衔创作排练。

■“小戏骨”们正在认真排练剧目。
近日,中国戏剧家协会公布了2021年第二十五届“中国少儿戏剧小梅花荟萃”审核结果,里水原创粤剧少儿节目《少年巾帼》荣获“小梅花集体节目”称号,主演、里水小学学生杨宇霞获“个人小梅花”称号。
《少年巾帼》一剧讲述了新时代少年美英在练习踢枪的时候遭遇了困难并感到气馁。作为里水非遗藤编传承人,美英的奶奶不断鼓励和教导美英,让她掌握了踢枪的技巧。在奶奶和同学的配合帮助下,美英克服重重难关,重振旗鼓,最终英姿飒爽登台演绎《穆桂英》的故事。
实地取材巧妙演绎
“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全国各省市戏剧家协会协办的一项全国性、高规格的少儿戏曲艺术活动。为了此次比赛,主创团队与“小戏骨”们做足准备。
在写剧本前,主创团队深入里水的藤编基地了解非遗文化工艺,挖掘生动地道的故事题材。最终,里水镇文化发展中心与里水小学共同创作了以里水非遗文化——藤编技艺为主题的剧目,希望以此积极发扬和传承里水本土非遗文化。此外,主创团队还精心设计剧目细节,其中,剧中的“红缨枪”以藤制作,展现了里水的藤编技艺。
有了好剧本,则需巧妙演绎。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小戏骨们都要重复练习无数遍,只为让演绎更加完美。
本剧目主演杨宇霞是一个过敏性体质的小女孩,排练时,她都需要穿上厚重的大靠(扮演武将的战服),大靠里还要再穿上一件棉袄,即使在空调房内排练,汗水也难免会把棉袄和戏服浸湿。排练结束后,杨宇霞经常脖子泛红,但她仍然选择坚持下来。
还有的“小戏骨”脚背上有明显的瘀青、红肿,排练过程中无数次的“踢枪”动作,让瘦小的他们即使穿着练功鞋,也会感到疼痛,但他们知道这是迈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据了解,本剧目由上海白玉兰戏剧奖获得者、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广州粤剧院青年演员吴非凡(左二)导演及领衔创作排练。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小戏骨”们刻苦排练,以扎实的功底和传神的演绎,彰显了新时代少年团结合作、迎难而上的精神,也奠定了获奖的基石。
文教融合厚积薄发
早在去年11月,由里水文化发展中心、里水教育发展中心、里水小学郁水红豆粤剧团选送的原创少儿粤剧《龙舟》获得第二十四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原创类小梅花集体节目奖。
《龙舟》和《少年巾帼》获全国大奖,是里水镇文教融合,用心育苗的成果。通过将戏曲艺术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以展、演、比、创等各类戏曲活动,学生的艺术潜能得到进一步激发,里水镇的文教事业也顺利地“开花结果”。
粤剧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靓丽品牌,也是闻名中外的瑰宝。一直以来,里水镇在弘扬粤剧方面作出巨大的努力,各部门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营造广泛学唱、爱唱戏曲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里水校园开展“粤剧进校园”的工作,和顺中心小学的和曦曲艺社、里水小学郁水红豆粤剧社团成为曲艺传承基地,孩子们从小就可以接受专业培训,为里水文艺事业注入源动力。
“730茶笃撑”“粤韵绕古祠”“我与大佬倌有约”等粤剧交流活动被直接“搬”到里水人的家门口;郭凤女、麦玉清、林家宝、吴非凡等粤剧界“大咖”更是走进里水各村(社区),与市民近距离互动,传递中华戏曲的独特魅力。
接下来,里水镇文化发展中心、里水镇教育发展中心将继续加强部门联动,进一步促进文、体、教融合,携手共建文化教育平台,传承传统文化,打造精品文化,推动文化教育共同发展。
文/珠江时报记者邓施恩通讯员罗志杰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