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跳火光 一样乐安康
近12万人次观看里水赤山“跳火光”

■村民抬着主帅公木雕神像跃过火堆。 ■赤山村两头醒狮齐拜年。

■主帅公巡游。

■小朋友举着红灯笼跟随在主帅公巡游队伍后,希望讨个好彩头。

■醒狮“跳火光”。

扫码一下 回顾云上“跳火光”
线上展播
“村地堂,禾杆黄,元宵佳节跳火光。跳火光,乐安康,家家红火村兴旺。”2月26日,适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里水镇赤山村年度文化盛事“跳火光”以线上形式向市民呈现,引起市民津津乐道。
作为里水最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之一,赤山村“跳火光”活动得到村民和外地游客的喜爱和支持。为了让乡村文化迸发更多活力,里水镇政府、宣传文化部门和赤山村委用心、用力保护传承“跳火光”文化。如今,赤山村通过盘活“跳火光”等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网络跳火光 一样乐安康
2月26日元宵节当晚,“跳火光”线上展播在一片锣鼓镲声中拉开了帷幕。赤山“跳火光”已有三百多年,相传赤山曾出现旱灾与瘟疫,村民饥寒交迫,只能生火取暖,围着火堆取暖也慢慢演变成“跳火光”这一民俗活动。人们跃过熊熊火焰,祈求风调雨顺、身体安康。
从展播中可见,赤山村的祥瑞金狮和耀武黑狮跳跃舞动着,仿佛在向观众拜年。随后,4名腰扎红布的壮汉在村中长老的带领下,将掺花挂红的主帅公木雕神像抬在肩上,与后面高举彩旗和8个大红灯笼的人,组成一支声势浩大的队伍,在赤山村宽道窄巷中巡游,为各家各户送去祝福,现场热闹非凡。
“‘跳火光’有很好的寓意:一跳攞水易过攞汤,二跳身子牛甘壮,三跳丰收粮满仓,四跳家和人丁旺……”主持人对话赤山村长老、干部,为观众讲述千百年来赤山村的人文历史。赤山人民会场前,被堆成人高的禾秆草堆如火山般,“喷溅”出近4米高的熊熊火焰。“我来啦,冲啊!”只见一名青年村民助跑一小段路后,纵身一跃,穿过层层火焰,最终完美落地,全场欢呼声不断。
“看到这熊熊烈火,屏幕前的观众是不是跃跃欲试呢?”在主持人与线上观众互动之际,评论区已被点赞和评论“刷屏”。据里水镇文化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响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跳火光”活动打破空间地域界限,以线上展播形式,让本地和外地的市民都能感受里水这项非遗文化的魅力。此次展播更是吸引近12万人次观看。
几乎每年元宵节,居住在桂城的黄小姐都会回到家乡赤山村观看“跳火光”,谈及今年活动只能以线上展播形式呈现,她并不觉得惋惜:“现在还是疫情防控时期,我们当然要积极响应不聚集的号召。”黄小姐认为,在家拿着手机观看网络展播,也能体验到浓浓的文化气息,抽奖等互动环节更增添了不少趣味。
村民出力支持干部用心传承
赤山“跳火光”传统民俗文化已有多年历史,近几年,也增加了不少新元素,吸引大批村民和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前来参加。赤山村村民李用珍正是“跳火光”数十年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我小时候住在隔壁的宏岗村,每逢赤山有‘跳火光’活动,爸爸就会带我去看。”数十年前的“跳火光”盛况,依然让89岁的李用珍历历在目。“当时整个气氛很热闹,村里祠堂摆上好几百桌围餐,大家吃完就到地堂一个接一个‘跳火光’,给自己和家人讨个好彩头。”李用珍眉飞色舞地介绍。
事实上,李用珍早已将对“跳火光”的喜爱延伸至对家乡的热忱付出。每年“跳火光”活动举行,李用珍都会在市集摊位里购买一件文创产品,以纪念家乡这项传统文化。“每年‘跳火光’活动前夕,我都会跟邻里们一起打扫村里的祠堂,搞好了环境,大家过来玩也开心点。”除了李用珍,其他村民也主动提供家里的禾秆草用于制作“跳火光”火堆、帮忙搬运道具、协助巡游和醒狮表演等,只为让“跳火光”活动顺利举行。
“据村中老人介绍,以前的‘跳火光’还有许多未展示的活动环节,如主帅公巡游、投灯、抢头炮、送纸船等。”村民李家福说,在赤山村村长李祖德的带领下,村干部和村民组建起一支团队,进一步恢复、传承“跳火光”民俗文化。
自2010年起,李家福就主动加入“跳火光”活动的筹备工作。“今年,我们还原了主帅公巡游这个重要环节,村民都表示很惊喜。”李家福说,能够一点点还原、丰富“跳火光”活动,让他感觉之前所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
为了尽可能还原主帅公神像,团队与里水镇文化发展中心人员一起找来村中老人,他们在古老榕树下促膝长谈,在谈笑风生中反复推敲,在草图上描绘出主帅公神像的形态、神韵和服饰等,再结合网络资料完善设计,力求神像贴合历史实际。
有了设计图,便要挑选材质、斟酌尺寸。李家福等人驱车前往里水汤村,找来制作民俗工艺品的店铺,向工匠细细讲述“跳火光”文化,只为让主帅公神像更具家乡文化内涵。终于,在没有任何典籍可参考的条件下,一座0.8米高,1.2米宽,100公斤重的主帅公木雕神像被精致还原出来。“村民们又可以沿用祖辈们的传统习俗,跟随在主帅公巡游队伍的后面,祈求顺遂安康了。”说完,李家福露出满意的笑容。
盘活文化资源促进文旅发展
“这些年的“跳火光”活动可热闹了!外嫁女和出外打拼的人也回来一起乐个不停。”在李家福看来,“跳火光”是紧密维系村民的纽带。如今,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跳火光”民俗文化已被列入佛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更多人认识到赤山祖辈在这些年岁火光中所蕴含的民族历史、人文内涵。
随着经久不衰的“跳火光”民俗被越来越多人熟知,赤山声名鹊起,五湖四海的游客也慕名而来,使得“古村乡愁·光耀赤山”这一名片越发亮眼。
2016年,赤山村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2019年,赤山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得益于开展“美村计划”和推出田园、家园、公园“三体一园工程”。
走在赤山村舒适整洁的村道上,翻新改造后的古建筑外立面和乡村特色装饰字牌,让赤山古村焕发了崭新的面貌。原来,自2012年起,赤山村通过实施“美村计划”和公园化战略,将赤山人民会场改造成乡村地标,改善人居环境,并借助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田园、公园、家园”三园合一的振兴典范,让村民和游客感受到赤山村优美的人居环境。
“乡村建设不仅要塑造颜值,还要丰富内涵。”里水镇人大代表、赤山村党委书记陈惠燕说,近年来,赤山村开展古村活化升级工程,对村前祠堂进行外立面改造和内部提升。其中,天復李公祠被创新性地打造为家风家训馆、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农家书屋,让广大村民深入了解学习赤山传统文化。此外,自2017年起,里水镇文化发展中心每年都会开展创新品牌活动——“非遗快闪”学堂活动,邀请文化传承人到里水各村(社区)讲解非遗文化,让市民近距离体验跳火光、白眉拳、粤曲粤剧、藤编、龙舟说唱等具有里水本土特色的非遗项目,每场活动都收获市民的点赞。
陈惠燕表示,接下来,赤山村将继续探索乡村振兴创新发展路径,通过建设跳火光文化馆,完善文化配套设施,盘活文化资源,植入文旅产业,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经济发展。
文/珠江时报记者邓施恩通讯员麦倩姬罗志杰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