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环境差当心儿童感染寄生虫
医生提醒,使用驱虫药是最后环节,日常加强预防更重要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出现身体瘦弱、食欲不振、腹痛、磨牙等症状时,就认为孩子感染了寄生虫,要求医生开驱虫药给孩子服用。其实,“是药三分毒”,使用驱虫药仅是保护孩子不受寄生虫危害的最后环节,平时加强预防更加重要。围绕如何有效预防儿童寄生虫病,记者近日采访了桂城医院儿科医护人员。
寄生虫感染分为3种
“寄生虫感染是儿童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对孩子健康威胁比较大,轻的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营养不良,重的可能导致生长发育障碍。”桂城医院儿科护士长柯宇健介绍,儿童寄生虫感染多数发生于在农村生活、卫生习惯不好的孩子,但城市家庭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一旦吃了不卫生或是变质食物,免疫力较低的孩子就容易感染寄生虫。
儿童寄生虫感染一般分为蛔虫病、蛲虫病和钩虫病。由于蛔虫卵可在泥土中存活时间较长,当孩子玩泥土或在地上爬玩时,如果沾上虫卵后吮手或吃东西时没洗手,就可能将其吃入腹中,感染蛔虫。此外,生吃的瓜果蔬菜没洗净,如沾有虫卵也会让孩子患病。
蛔虫病感染又分蛔虫幼虫感染和蛔虫成虫感染。若是蛔虫幼虫轻度感染,儿童可能会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丝或哮喘等症状,但肺部体征不是很明显;若是蛔虫幼虫重症感染,这些幼虫可能会侵入孩子的肝、脑、脾、肾、甲状腺和眼部,引起相应临床表现,如引起肝功能异常、视网膜炎、尿改变或者惊厥改变。而蛔虫成虫感染主要和寄生部位有关系,轻者没有症状。大量蛔虫感染可能会造成食欲不振,孩子多出现偏食、挑食,经常出现肚脐周围疼痛,但疼痛部位不是很剧烈,部分孩子还可能表现出明显烦躁。另外,儿童感染蛔虫还会出现磨牙,引起荨麻疹、哮喘等过敏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
而蛲虫感染多见于肛周或者会阴部,表现为该处皮肤出现强烈瘙痒和睡眠不安,也可能会伴有胃肠道激惹表现,如腹痛、恶心、食欲不振、失眠、夜里明显睡眠不安等症状。3岁以内孩子,如果卫生条件不好,很容易患上蛲虫病。
钩虫也是小儿中较常见的肠道寄生虫,钩虫病是由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钩虫幼虫而感染,通常是由儿童光着脚或赤身坐在地上而引起。钩虫病一般会引起贫血或消化道症状,如体重下降、营养不良或者严重贫血症状,个别患儿还可能出现明显腹痛。
预防感染更重要
对于2岁以上的儿童,如果是生活在寄生虫感染的高发地区,并且可能接触到虫卵,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驱虫药物,一年一次为宜,最佳时间为秋季。
“孩子在夏季更容易因生吃瓜果蔬菜而误食虫卵,经过2到3个月后寄生虫集中在肠道。因此空腹服驱虫药效果更佳,服药后多喝水、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加强肠道蠕动,促进排除虫体。”柯宇健提醒,“是药三分毒”,服用驱虫药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呕吐、肝功能损害等,因此使用驱虫药需要有针对性,应当在具备寄生虫感染的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证据后,再遵医嘱治疗,而非一旦孩子出现身体瘦弱、食欲不振、腹痛、磨牙等就主观判断孩子存在寄生虫感染。
文/珠江时报记者邹韵斯通讯员钟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