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1年02月04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01版:樵山社区

    • 串联文旅景点 拉动产城发展
    • 灯笼高高挂 红火迎新年
    • 探寻记忆中的 西樵年味
    • 西樵评出最美战疫 产业工人及先进单位

    第02版:左邻右里

    • 最美逆行者 温暖一座城
    • 先进单位

    第03版:特别策划

    • 流动的岁月 不变的年味

    第04版:至善西樵

    • 购花添年味 送花暖人心
    • 违法销售储存烟花爆竹 六个窝点被捣毁
    • 灯笼高高挂 红火过新年
    • 未如实记录安全培训 企业被罚两万元
    • p50
  • 数字报首页

03:特别策划

流动的岁月 不变的年味

西樵街坊讲述记忆中的年味

2021年02月04日

▲源叔翻看春联集。

▲煎堆碌碌,金银满屋。

▲黎佩仪与朋友们提前庆祝新年。

▲芳姨与街坊一起包煎堆。

▲往年,易妙舒与小伙伴一起看烟花。

▲李爱玉与家人一起过春节。

新春越来越近,大街小巷、商场超市开始张灯结彩。今年应疫情防控要求,需减少人员聚集,做好防疫措施,“年味”氛围虽减,但“年味”记忆不减。

提到“年味”,你想到了什么呢?开油镬、炸煎堆、摸醒狮、讨彩头、行桃花运,数利是钱……珠江时报记者通过采访不同年代的西樵街坊,倾听他们记忆中的西樵年味。

40年代

手写春联欢乐过大年

今年82岁的何寿源是一名书法爱好者,每年过年他都亲手写春联过大年,还吸引了不少街坊找他写春联。

每收到订单,他根据厂企的性质、买家的爱好等,进行春联创作。如根据电力厂的性质,创作春联为“电力充沛稳发展,正常运转保平安”。源叔还专门制作春联集,将自己创作的春联,分门别类收集在本子上。每到春节前十五天,“铁粉”买家便联系他,按照往年春联惯例预订春联。源叔每天吃过早饭,就来到工作室,开好金水,裁剪红纸,翻开春联集,细心地写春联。

50年代

穿上花木屐心里乐开花

在69岁的“老西樵”李爱玉心里,年味是8岁那年的年三十晚,妈妈送给她一双新花木屐。“上面有两朵小红花,走起路来咯吱咯吱地响,非常开心。”李爱玉回首,当晚她小心翼翼地穿上新花木屐,提着小灯笼,与兄弟姐妹们一起上街卖懒,走两步,又低下头看看花木屐,心都笑开了花。回家后,她细心地把花木屐收起来,平时白天宁愿赤脚走路,也不舍得穿花木屐,到了晚上才舍得拿出来看一看、穿一穿。

这双花木屐陪她度过了十多个春节,木屐坏了,就到维修店补补再穿,“当年过年有鱼有菜吃已很满足了,更何况有双鞋子穿,真的是天大的幸福事,非常感谢妈妈当年的这份新年礼物。”回忆起儿时的过年情景,李爱玉的眼眶不由得湿润起来。

60年代

自制“三件宝”年货便是年味

“半斤糖两碗水,倒进去慢慢搅拌面粉。”2月1日,大岸村芳姨叫上左邻右里前来帮忙一起开油镬、炸煎堆。大家围坐一起搓面粉、包煎堆、侃大山、炸煎堆,其乐融融。在芳姨的记忆中,煎堆、粽子、年糕都是每年自制的必备“三件宝”年货,这“三件宝”便是过年的味道。

“远嫁的女儿,外出工作的儿子回来时,总喜欢吃我亲自做的煎堆、粽子、年糕,看着他们吃得香香的样子,心里乐滋滋的,再辛苦都值得。”芳姨熟练地把面粉团搓圆、按扁,一手拿着按扁的面粉,一手慢慢地转起来,再将面粉团子收口,一个个像包子的煎堆团子便大功告成。今年让芳姨最开心的是学会了炸煎堆,“以往都是街坊们帮忙炸,这次炸煎堆要好好取经学习。”在街坊的手把手教导下,一个个香喷喷的煎堆出炉,那浓浓的味道充满了大街小巷,芳姨红彤彤的脸挂上满意的笑容。

70年代

卖懒和压岁钱是最浓的年味

“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今年51岁的谭嘉潮是岭西村村民,说起年味,他不由地唱起来。小时候的谭嘉潮是个顽皮的孩子,每年吃过年夜饭后,他总拿着手工纸扎的小灯笼,兜里放着一只鸡蛋,从家门口一直唱“卖懒歌”,听到谁家孩子唱得比他响亮,他便提高声量,定要盖过其声音。来到村口小孩“聚集地”,他便拿出鸡蛋,与伙伴们一起对对碰,赛赛谁的鸡蛋“最坚硬”。

让他最怀念的还有大人给的压岁钱,“当时生活水平低,小孩平时很难拿到零花钱,所以过年时候的压岁钱,可以说是每个孩子最期待的。”他告诉记者,那时候村民收入普遍不高,消费也比较低,大人们给的压岁钱不像现在动辄几百上千,通常就一两毛钱。但就这一两毛钱,也往往使他高兴半天。积攒起来的压岁钱,大部分给父母保管或补贴家用,小部分则留给自己买零食。

80年代

年味是穿上喜欢的新衣服

“小时候总盼着过年,一到过年,才有新衣服穿。”在80后百东村村民潘志开的心中,年味最浓莫过于是能够穿上自己喜欢的新衣服。家里排行老二的她,平时只能穿老大或其他亲人送的旧衣服。快到过年时候,她的爸爸便带着她和姐妹们到民乐旧市场买新衣服。“当年民乐旧市场很兴旺,走了很多家,选不到喜欢的会很苦恼。当选到了,又更苦恼,纠结哪一件更好。”潘志开苦笑说,衣物都是红色的,有裙子、外套、毛衣等,但当中只能选一件真的比登天还要难。

从10岁开始,潘志开便学习做煎堆、油角、地豆鸡、蛋散等,做好后用瓦锅存放好。每次放学后,这些过年食品便成了她和兄弟姐妹们小时候为数不多的零食,深深地印记在他们的心中,“最喜欢吃地豆鸡,里面的花生香脆香脆的。”

90年代

为小伙伴准备新年礼物

从普普通通的单身个体,到现在成家立室,90后百西社区街坊黎佩仪与她的一群好友已经一起度过了五个年头的春节。“今年也不例外,过年最紧要是热闹开心嘛。”黎佩仪笑说,每到春节前后群友都会自发组织主题聚餐,并且给对方准备新年礼物。在他们的心中,虽然礼物不是很贵重,但每一份都很有意义和满满当当的心意。

上周,他们结合疫情防控情况,以“健康”为主题组织年前聚餐,并精心地为对方准备实用性礼物,如特等奖一箱N95口罩,二等奖一袋五谷丰登大米,三等奖一瓶消毒药水,四等奖蛋白粉等等,寓意大家健健康康平平安安。饭后,她们还拿起挥春,各种搞怪拍照合影,其乐融融。

00年代

在家好好学做年夜饭

对于00后民乐社区居民易妙舒来说,年味最浓,最开心的事情是和小伙伴们放烟花。“家门前有很大一片草坪,放烟花安全又好看。”以前每到除夕夜,易妙舒与小伙伴在家门前玩小型烟花,开心的笑声萦绕在烟花散发烟雾当中。当新春钟声响起时,家家户户在自家门前放起鞭炮。“小时候对放鞭炮的画面充满好奇,总会远远地趴在窗边看着,声音响亮很是振奋人心,而浓浓的鞭炮味让我很享受,因为这便是过年的味道。”易妙舒说,现在禁止燃放烟火炮竹,为的是大家过一个平安年,大家都很配合。

今年春节,易妙舒计划在家好好学习,提高学业水平的同时学习和制作几道年夜饭的菜式,让全家人开心过年。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何泳谊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