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谚语有云:“小寒大寒,冻成冰团”,而珠三角地区,平均气温在12℃左右,只有很少年份可能出现0℃以下的低温。小寒时节养生应安神定志养肾气,注意防寒保暖的同时,密切防范流感的侵袭。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小寒天气渐冷,阳气内藏,很多人觉手脚发凉,后背发冷,应该特别重视对肾脏的调养,宜顺应自然界闭藏的规律——“养藏”,保持精神安静,平心静气重养肾。 小寒时节早晚温差大,代谢逐渐减慢,身体抵抗力下降,呼吸系统疾病受天气影响最大。预防呼吸道疾病,要增强自身免疫力,适应环境,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被,要注意室内空气流通,白天要适当开窗通风,但注意不要站在风口。 另外,小寒时节易扰乱人体阳气,使人萎靡不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冬天日照减少,易引发抑郁症,使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少言懒动。此时应调节自己的心态,注意精神的调养,保持乐观,节喜制怒,可以多听听音乐,让美妙的旋律为生活增添乐趣。 不适合高强度运动 民间有谚语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小寒天气寒冷,阳气闭藏,应适量运动以养阳气,增强免疫力,使人精力充沛,还能减轻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 运动应选择太阳出来以后,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方式,不宜出汗过多,尤其是老年人,以免阳气外泄。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为此时气温很低,肌肉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降低,极易发生运动损伤。 根据中医学“天人合一”以及“五行学说”,肾主骨生髓,而寒易伤肾,冬季易出现骨关节疾病,运动同时应注意对骨关节的保护。 起居作息要“早卧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适当增加午睡时间,以保证充足的睡眠。 合理温补不盲目 小寒饮食应以温补为主,尤其要重视“补肾防寒”。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 民谚亦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说明冬季进补的重要性。但在这个进补的时节,同时又应当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既不宜生冷,也不宜太过于燥。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梁可云协助整理) 统筹 /珠江时报记者 付艳霞文/珠江时报记者 戴欢婷 苏绮玲 付艳霞 欧晓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