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桑梓情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9月02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使者的 “赠书报国” 路

三十余年捐书助学,旅港南海乡亲石汉基用知识造福祖国

 
■2018年5月12日,石国基先生(左一)、石汉基先生(左二)、石景宜夫人刘紫英女士(中)代表香港汉荣书局有限公司向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捐赠400万元人民币。

    石汉基

    乡亲档案

    旅港南海乡亲,香港汉荣书局有限公司董事,是“文化书使”石景宜的长子,1978年起协助其父管理香港汉荣书局,参与各种捐赠书籍的活动。石景宜逝世后,石汉基承继父亲“沟通两岸文化交流、致力建立书香社会”的志向,秉承父亲的“书使精神”,继续无偿给大陆各地图书馆赠送港台或国外出版的各类书籍。

    石景宜、石汉基、石国基,在国内不少文化教育出版界人士看来,几个名字熟悉而温暖。这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过去半个世纪风雨同舟,苦心经营,让汉荣书局成为屹立香港超过40年的名牌书店;这也是一个非凡的大家庭,石景宜为实现“赠书报国”的宏愿,1978年开始向大陆和台湾赠书,被尊称为“文化书使”。

    从送出第一批书籍开始,作为长子的石汉基跟随着父亲石景宜赠书的脚步不断前行,从广州到北京,从大陆到台湾。后来父亲退休了,石汉基接下了书局,更接下了“书使”的重任。与此同时,他以书为桥、以画作舟,积极促进两岸的沟通与对话,期盼祖国的统一和繁荣成为他矢志不渝的事业和难以割舍的情怀。

    接棒当文化使者

    石景宜于1916年出生于西樵山麓,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影响,但因日寇入侵,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上世纪50年代,他从广州去到香港,在街头摆起了小书摊。石汉基是长子,他十分懂事,决定辍学帮忙经营生意,并成为了父亲最得力的助手。后来随着卖书业务逐步扩展,石景宜创立了汉荣书局,一家人告别了风吹日晒的小贩生活。后来,汉荣书局逐渐发展成为香港最具规模的教科书书局之一。

    石汉基26岁时,石景宜也已年过花甲,他决定将书局交到长子手中。石汉基接过书局后,也追随父亲“赠书报国”的脚步。每年买一些合适的书捐到内地,成了石汉基的一种责任与义务。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后,石景宜与石汉基先后向全国200多个城市的1500多个图书馆(大学、科研机构)捐赠港台版图书650余万册,价值超过4亿港元。

    “把钱留给后人,不如让知识回报社会,造福祖国。”石汉基曾说,有国才有家,一个人再有钱,如果国家不富强,无论走到哪里,也会抬不起头来,让人看不起。这也是他始终支持教育事业的强大驱动力,除了图书及字画的捐赠之外,石汉基也积极投身于助学行动。

    不久前,石汉基等代表香港汉荣书局向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捐赠了400万元,其中100万元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而且,他资助大学生时都与他们签订合同,引导他们在能力范围内拿出收入的2%去做善事,以一种力所能及的方式鼓励更多人参与慈善。

    “赠书报国”及慈善助学的义举,让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尊敬。2013年11月13日,作为南海乡贤、全国政协委员的石汉基被评为首届“世界广府人十大杰出人物”。此外,他还被推选为第九届广东省政协常委,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借书籍沟通两岸

    30余年来,石汉基循着父亲的足迹,以书为桥,以画作舟,推动两岸文化融合。

    在1988年,石景宜冲破台当局对大陆文化的限制,在台湾首次举办了《中国当代书画展》,展出两岸艺术名家的作品,在当时的台湾书画艺

    术界影响不小。1991年前后,石景宜先后向台湾中央图书馆、中正纪念堂等单位,赠送大量大陆出版的简体字图书,并公开展出,让台湾社会对大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2010年和2011年,汉荣书局又先后向广东省、中国红十字巴蜀力量基金分别捐赠港台版图书共计40余万册。

    此外,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成立后,每逢五年、十年都会举办一些交流活动。2010 年,首届“石景宜博士杯华夏书画创作大赛”举办,两岸多位政要和艺术名家担任顾问,获奖作品在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佛山等城市巡回展出。而2015年启动的第二届“石景宜博士杯——华夏书画创作大赛”,更被文化部列入“2015年度全国对港澳文化交流重点项目”。

    “作为中国人,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祖国。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香港青少年对祖国的了解不深入。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活动,推动香港的国民教育。”在石汉基看来,随着近年来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香港青年人更多地了解中国内地,对于他们未来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文/珠江时报记者 苏绮玲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珠江时报社

珠江时报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