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增强乡村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大方向。由于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不一样,狮山镇各乡村根据自身特点及条件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从区域主导产业入手,推进产业融合。主导产业实现产业融合,对做强做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产业振兴优先发展,加快推进乡村产业现代化。本期《周讯》通过走访镇内部分村居,了解他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以展示各乡村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和先进经验,分析狮山如何通过产业振兴启动乡村振兴新引擎,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特色案例 石澎村 利用旧村房屋打造生态产业链 近年来,石澎村迅速抓住机遇,拿下“南海区乡村振兴特色精品示范村”的名额,利用区位及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产业,为建设美丽村居夯实基础。其中,利用旧村房屋打造生态产业链是石澎村未来的重点工作之一。 由于石澎村一些旧村房屋长期无人居住,时间一久,房屋会出现渗水等破败迹象,且无法为村民带来任何经济上的收益。基于此,石澎村村委会计划动员村民充分利用闲置的旧村房屋,引进生态产业链,为石澎村乡村产业振兴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前市面上有众多将蜗牛及蚯蚓混养的成功案例,如把培养蘑菇后剩下的残渣作为蚯蚓的饲料来养殖蚯蚓,然后在养殖蚯蚓的饲料床上养殖蜗牛,而蚯蚓的排泄物又可以作为其它农作物的有机肥料,从而形成一个生物综合利用的“生态小循环”,这正是石澎村打算引入“蜗牛+蚯蚓+菌类”生态产业链的出发点。 石澎村党委书记谢凤连介绍,蜗牛、蚯蚓等动物具有喜阴的特点,闲置旧村房屋周围环境潮湿,非常适合养殖,计划采用箱式养殖,实现批量产出;而且,蜗牛和蚯蚓都是雌雄同体生物,可以不断进行“更新”,为村民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养殖+繁殖才是我们的目的,单靠养殖无法实现创收上的延续,繁殖才能实现长久。”谢凤连表示。同时,为保证蜗牛、蚯蚓等销路,村委会届时会与苗体提供商签署统收协议,保障村民收入。 据了解,目前蜗牛正在试养阶段,相关技术成熟之后,便会将该模式在全村推广开来,让村民直接复制成功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石澎村还计划利用池塘等水体为生态产业建立配套设施,进一步将村中经济盘活,为乡村产业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石澎村计划在池塘边建立体验空间,如修建观光走廊、饭馆茶肆等,为村民或外来人员提供体验空间,集品尝美食及观光于一体,最终形成“生态产业+生活体验+旅游观光”三维一体的绿色生态产业链。 谢凤连表示,让村里各家各户都能享受到乡村振兴所带来的红利,打造“蜗牛+蚯蚓+菌类”生态产业链可以做到生态互补,对于乡村产业振兴有诸多良益。 莲塘村 400亩玫瑰园带动农业发展 近年来,莲塘村借助乡村振兴重点发展种植业,而玫瑰花已经成为莲塘村的特色产业。与以往不同,今年,莲塘村将玫瑰种植基地扩大,形成面积达400亩的玫瑰园。“以前的玫瑰花场以销售玫瑰花为主,形成玫瑰园后,将重点打造成观光、旅游休闲基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莲塘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啟强介绍,玫瑰园打造情定玫瑰桥、火车旅馆影院、水上乐园、婚庆拍摄大道、威尼斯水道等30个旅游休闲项目,适合亲子、情侣等各类群体前来游玩。 今年,莲塘村以玫瑰园带动辖区产业发展,使产业也跟着旺了起来。目前辖区初具成效的就是玫瑰园附近的莲塘无公害果园。这片无公害果园,种植了10亩火龙果及5亩台湾芭乐果。其中,火龙果分为白心火龙果与红心火龙果,今年总产量达3万斤,而台湾芭乐果,产量约为1.5万斤,果期一直到12月底。 景致辽阔的北江大堤、玫瑰花海、火车鸣笛穿越……这些环境优势,未来的玫瑰园将使莲塘村成为高颜值村居,吸引周边众多游客前来游玩。“有人气,人流旺,像无公害火龙果、番石榴等产业会扩大规模,真真正正让辖区产业旺起来,让村民富起来。”徐啟强表示。 狮中村 乡村振兴让养殖业“火”了起来 近年来,狮中村在打造高颜值村居、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同时,更聚焦辖区产业的发展。借助狮中陈洞村建设美丽文明村居,利用丰厚的革命历史底蕴,打造红色旅游路线的契机,狮中村顿时名声大噪,吸引了周边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乡村兴,则产业旺。狮中村借助乡村振兴“火”了起来,连带辖区的产业也逐渐旺起来。位于狮中西社的标记渔场,在300多亩的鱼塘里早早播下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从马来西亚引进的野生苏丹鱼,预计今年产量近3千万尾,产量达到500万吨,比去年增收近30%。 在陈洞村史馆,详细介绍了标记渔场的发展历程。苏丹鱼别名皇帝鱼,一向都享受着“皇帝般”的待遇,但一直无法实现人工繁殖。2010年还在做观赏鱼生意的伍剑标走访马来西亚,从那里引进野生鱼苗进行育种,在狮中西社成立标记渔场。5年间,伍剑标邀请各地专家前来指导,像呵护宝宝一样呵护鱼苗。有一次,专家团队连续守着鱼塘观察实验7天7夜,仍未成功。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千次人工繁殖失败后,2016年5月,标记鱼苗场的皇帝鱼真正实现了量产,第一批产量达80多万尾。如今,产品遍布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等近20个省区。“今次,将借助乡村振兴的契机,加强本地的宣传,让皇帝鱼进入寻常百姓家。”伍剑标表示。 新时代下的乡村振兴,必然带动产业振兴。位于狮中村蟹口经济社的自然美观赏鱼养殖场,去年卖出600万尾观赏鱼(包括鱼苗),突破年销售额七千万元的记录,实现年赚千万元。 自然美观赏鱼养殖场内有46个锦鲤品种,还有金鱼、龟、六角恐龙等观赏鱼。其中被自然美观赏鱼养殖场负责人周广秋视为“心头宝”的白金蝴蝶锦鲤,浑身通体雪白,没有一丝杂色。如今一条3岁多的锦鲤,头顶长角,是养殖场的“镇场之宝”,价值6万元。 乡村振兴不仅使环境更美更舒适,水质也得到明显提升,污染少了,使锦鲤的质量也得到提升。今年,周广秋养殖的锦鲤和金鱼成为首次出口斯里兰卡的南海观赏鱼。“1130条锦鲤和金鱼顺利通关40多项检疫项目。这次的检疫比之前出口过的美国、比利时、德国等国家还要严格。”周广秋介绍,凌晨2~3点,是养殖场打捞锦鲤装车的时候,也是最热闹的时候。锦鲤从佛山出发,搭上早班机,经过40多个小时辗转,抵达东南亚、欧美等境外市场。“狮中村环境越来越好,自从打造红色旅游路线后,人气越来越旺,这对我们锦鲤养殖场的宣传也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近期也经常接到一些游客的订购电话。” 沙水村 铸造桃花品牌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狮山镇将桃花节作为文创旅游特色品牌活动来打造,每年均能吸引多地游客参加,效果显著,其中沙水村桃花品牌影响力尤为突出。 1980年起,沙水村委会调整了农业结构,把耕地改种桃花,家家户户以种桃花为生。官窑有40多年的桃花种植历史,以桃花数量大、颜色艳著称,曾是广东最大的桃花种植和出口基地,被称作“千亩桃花基地”。 “现在沙水村种植桃花340多亩,依托南国桃园旅游品牌资源,打造特色的桃花文化,让沙水村桃花走出去,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沙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冯伯全说,沙水村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优越的地理位置,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让村民享受福利。 走在沙水村的村道上,可看到大片绿油油的桃树,青翠欲滴。“年底将近时,这里种植的桃花将会竞相绽放,走进桃花地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一片片桃花林迎风而立,花朵绽放,煞是迷人。”在田间劳作的种植户区庆祥说。 73岁的区庆祥种植桃花已有30多年经验,在他看来要想有好收成,要看“品种、管理、运气、天气”。据区庆祥介绍,最受人欢迎的品种有台湾2号、大红花,花朵大,颜色鲜艳,受人青睐。平时的管理最主要是修剪树形和施肥,春节过后至中秋期间,隔三岔五就要给桃树摘苗,确保树形好看。 当被问到预计今年收成如何时,区庆祥笑着说:“今年天气不错,桃花保持水准的话收成应该不错,会有不少人提前预定桃花,这就是我所说的经验当中的运气和天气。” 笔者手记 乡村产业振兴须久久为功、绵绵用力 通过走访村居,笔者看到目前部分村居的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有些已然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实现“环境+产业”的和谐发展。 根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乡村振兴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产业兴旺位居首位。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唯有提振乡村产业,方能将乡村振兴工作推向前进。 而乡村产业振兴并非一时之功,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狮山镇在产业振兴上,已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发展现代农业工作方案和扶持办法。镇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补助、引导村(居)积极开展农业用地集约开发,推进狮山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发展。 今年狮山镇将积极引入现代农业园区、生态休闲农业园区建设,计划通过引入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问题,探索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最终现实“产业狮山”向“城市狮山”跨越的重要支撑。 统筹/何万里 撰文/摄影 何万里 李福云 曾雯 邵志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