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芦塘社区旧村,一座古老的建筑被四周的参天大榕树簇拥着,蓝色的“列圣宫”大字,为该建筑蒙上神秘面纱。该建筑经历过什么? 巨榕枝繁叶茂,在风中摇曳,石凳上映出树的影子,77岁芦塘旧村居民叶妹坐在列圣宫门前石凳上为笔者讲述旧村的故事。 华佗庙因善举得名 “我们的祖先是南宋左丞相叶颙,他的后人叶镇阳是旧村的开村始祖。”据记载,芦塘旧村于南宋绍兴三十四年(公元1310年)开村。“初时我们村不在此处,而是在北面,即现在长安园附近,后历经数百年,数次搬迁,最后定在此处。” 列圣宫是清代的岭南风格建筑,最初的用途是什么?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妹叔表示,列圣宫历史已太久远,记载亦已丢失,无从考究。随着历史变迁,列圣宫在村民口中有了新名字——华佗庙。相传,很久以前,列圣宫内铁钟鸣响,是有善男信女在此虔诚祈福;铁钟鸣响的另一原因,则是云游到芦塘旧村列圣宫的郎中或村中大夫,为老弱贫苦病患赠医送药。长久以来不曾间断的善心义举,使得列圣宫远近闻名,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华佗庙。 据记载,列圣宫的古钟,是清朝时期由村民捐款集资所铸。该钟高60厘米,钟口直径50厘米,约重一百多公斤,钟身刻有铭文“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逢钟鸣,必伴随善男信女到此祈福求平安或郎中大夫赠医送药而来,故有福随钟鸣而至的意味。 恢复“华佗诞”活动 “我小时候见到华佗庙每天香火鼎盛,来求签、求子、求健康的人很多,曾见过从张槎过来的夫妇手抱一个肚子胀起的新生儿过来祈求健康。有趣的是,来华佗庙祈福的人中,很多人都能如愿,他们的病不久后就好了。”自此,华佗庙“灵验”的名声远播,最远有广州、顺德的人专门过来一趟,只为求一支签。 曾经,每逢农历四月十八,芦塘均会在华佗庙前连续3天举行粤剧表演,整个芦塘旧村热闹非凡。“除了今年恢复举办华佗诞,再往前已是1948年了,停办整整70年。当时人们精神生活不如现在,听说有大戏看,附近村和乡的人纷纷过来看,万人空巷。”妹叔回忆,这么多年只看过一次“华佗诞”。 今年,芦塘社区恢复“华佗诞”活动,将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为“华佗诞”节庆日,通过开展义诊、养生课堂讲座、养生千叟宴等活动,以传承孝德精髓,弘扬乐善养生之风,树德育人。 芦塘趣事: 近代旧村人回报乡梓 上世纪初,芦塘旧村人叶伯平长期在广西经商,仍不忘回报乡梓,先后多次捐资兴建村内基础设施。早年间,芦塘受气候影响,有村民种植的作物出现歉收现象,导致生活贫苦。叶伯平与叶维楸一同捐款开挖共计过千亩鱼塘,名曰“义立围”,供村民养鱼,租金均由村中德高望重长者统一收取,并全部用于村中公共开支,部分用于帮助贫苦村民,叶伯平等人对“义立围”产生的收入分文不取。 叶念堂也是旧村人,为人善良,好善行医,在埇头圩经营药材铺,常无私为村中贫苦村民义诊,其医德高尚精神广为传颂。而村民叶黎泉曾任芝安乡乡长,仍热心家乡公益事,集资兴建镇阳学校(芦塘小学前身)及铺设村中要道。 “走芦苞”有新形式 日寇侵华时期,驻扎在三水芦苞周边的日寇畏惧村中的抗日力量,故设卡封锁进出要道,禁运主要生活物资,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当时部分芦塘人家境贫寒,得知此事,决定铤而走险,趁着夜色走偏僻野路,从佛山购买生活物资送到芦苞贩卖,以维持自家温饱,也帮助芦苞百姓维持日常所需。 后来,“走芦苞”有全新的形式。“旧时芦苞的农产品质优价廉,有很多人到芦苞拿货,然后运到芦塘埇头圩卖。”埇头圩是丰岗、良安、王芝、狮山等河涌中转地,坐拥水陆路的天然优势,商铺林立,百业兴旺,每日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当时走芦苞的人大多路过旧村,会在由村中热心村民捐资建立的适息亭(风雨亭)歇脚、喝茶。 撰文/摄影 吴志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