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2月14日,日伪军向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进犯,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主力部队主动向沙头村外围转移,与沙头村一衣带水的,成为了主力部队的藏身之所。为什么该主力部队可以藏身于此?今天,笔者为你讲述这两条村的抗日故事,就知道个中原因。 “土匪”协助游击队转移被误解 新和村民为其平反 距离沙头车不到5公里的新和村,当年曾是抗日前线。1941年,中共党员高柱天等人已经在此地活动过,发动村民积极抗日救国。 “新和村当时有个土匪叫黄七,他原本作恶多端,很多村民都深受其害。后来可能是受到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抗日事迹的影响,慢慢受感化,后期与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接触,帮他们送情报、放哨,还接济过很多革命人员。”今年64岁的村民黄国交自小就听长辈说着村中这位“传奇人物”黄七的故事,对这些故事如数家珍。 黄国交回忆,新中国成立后,已经在省政府工作的高柱天还在70年代回过新和村,看望新和村村民,得知黄七在解放前已经被打人死,且名声一直不好。高柱天当即表示希望村民帮黄七平反。 经高柱天讲述,村民才得知原来1945年1月15日,南三大队刚被编为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独立第三大队从领导到战士都表示要以战斗行动来庆祝这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先后袭击了设在官窑圩的伪三区区署、南庄牛沙农场,缴获了大批物资,补充了部队给养。 经过宣传和部队一系列的战斗,独立第三大队逐渐得到当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青年争相参军,部队人数增至200多人。指战员受战斗胜利的鼓舞,决定于1945年2月14日率队主动攻打由伪军骆汉戎苦心经营的三水乐平圩。 战斗相持到傍晚,游击队仍未能攻取炮楼,便撤回沙头驻地。返回驻地后,迅速作出部署,独立第三大队主力部队撤到新和、小土布、凤岗村外围隐蔽,由副大队长潘恩隆率部分兵力留守沙头,抵御敌军进犯。 当独立第三大队主力部队转移到新和村的时候,刚好遇到黄七以及其手下在西南涌等主干道把守。黄七没有按照国民党反动派的要求拦截主力部队,反而发动手下用小艇协助主力部队过河,使得主力部队安全转移执行外围反扑任务。 2月15日清晨,伪联防队果然纠集了反动武装从西、北方向进犯沙头。伪军自恃人多,连续组织了几次冲锋,都被据守在村前门楼及村中、西三处炮楼的游击队战士击退。随后几天驻守西南镇的日军和佛山汪伪警备大队同时出兵,援助伪联防队围攻沙头。战斗十分激烈,日军无法攻破游击队的主要阵地,恼羞成怒,与伪军在村前大肆抢掠,将十多名无辜群众押往西南镇杀害。 而隐蔽在凤岗小土布的游击队员接到据守沙头队员送出的报信后,迅速组织了反攻。日军、伪军受到游击队的内外夹击,慌忙抵抗,由于他们不了解援军虚实,即全部撤走,粉碎了日、伪军分进合围,妄图一举消灭独立第三大队的阴谋。 “黄七有过错,但也有革命情怀,我们要辩证看待他为人,所以我们目前正在收集有关他的资料,希望给后人了解他以及本村村民的抗日事迹,激励后人爱国敬业。”黄国交表示。 日本鬼子三次烧村 凤岗村民奋起抗日 “为了国,为了家,拿着枪,骑着马,沉着战斗黑夜里,白天照在阳光之上……”凤岗村村民邝洪炳今年88岁了,但7岁学会的抗日老歌还记忆犹新。 “那时候有些从广州过来的大学生、中学生因为战时没有书读了,都纷纷加入了抗日的大浪潮。这首歌是大概在1937年间,那些革命志士教凤岗村民唱的,我那时才7岁,也跟进其他村民学。”炳伯回忆道,“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日本鬼子到凤岗村的那年,炳伯才7岁,刚好读小学一年级,读到暑期学校就被迫停办,村民纷纷逃离凤岗村。“日本鬼子就聚集在以西南涌一河之隔的沙坳村,直接可以向村民开枪,甚至发炮过来打村里的人。”炳伯说,凤岗村被划为无人地带,全村人都不敢在村里住,到郊外搭棚住,在外搭棚住了一年多,“后来回村发现村场都长满了一米多高的杂草,原本有上千人的村子一下子被变成废墟。” 炳伯依稀记得,日本鬼子渡江过来烧过三次村,打死了不少村民,炳伯堂叔也不幸被打死。“那时候村里刚好割了稻谷,烧屋把谷也烧了,有些大胆的村民就回村拿火烧谷来煮饭吃。有些人不敢回来拿,都要饿肚子。”炳伯说到这里时,眼角含着泪水,无奈地摇头。原来炳伯还没出生,他的父亲去了南洋,日本鬼子来那年母亲病逝,与父亲也断绝了联系,一下举目无亲,幸好他二叔和村民及时救济,才让他安全地度过那段烽火岁月。 “后来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到我们村与日本鬼子打游击,我们凤岗村的邝骆华、邝启童等人也参加了第三大队。有了第三大队的帮助,大家都很受鼓舞在后方慢慢定下心来,反过来帮忙抗日志士送情报。我们村的邝启童后来在第三大队北上的时候不幸牺牲了。”炳伯说。 撰文/摄影 何万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