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西南涌取代逐渐淤塞的芦苞涌而成为北江勾连广州的新航道,当时还属于三水乐平镇的沙头村一带村落坐拥航运便利的优良条件,很快发展成为人口集中的大村。日军侵华期间,广州、南海和三水西南等地先后陷落,西南涌又成为运输战略物资的必争之地,与沦陷区一河之隔的沙头村便成为游击队反击侵华日军的前沿阵地。 地理位置优越 成必争之地 数百年前,沙头村因为航运便利而日渐兴荣,七十多年前,又因为航运便利而成为抗战前沿、屡遭战火蹂躏。 为什么这里会成为南海、三水抗战的前沿?借助无人机从高空俯瞰,三江村的地理优势一目了然。据介绍,沿着西南涌古航道,在最鼎盛的时候,这里有驳船发往广州、肇庆和韶关等地,到西南也不过20来公里。而西南涌的对岸,就是当时被日军占领的官窑等地。同一时期,中共领导的珠江纵队在地理位置稍微靠后、沙头一带开辟革命驻点,并时常到西南涌一带活动以打击侵华日军。虽然挨近敌寇兵锋,但是纵观整个抗战时期,沙头村乡民却始终不曾屈服。究其原因,除了沙头村里民殷财阜,儒学之风甚盛,报国之心炽然外,与珠江纵队南三大队的领导出色也离不开。 手枪队击毙汉奸 再扩展活动区 早在1939年7月间,地下党员高柱天就到沙头一带开展抗日活动,与村民广泛接触,村民思想逐步倾向进步。1944年7月,南三大队从河滘进入南三边境地区,不久,建立黄洞基地,活动地区扩展到百计塱、松木塱和南蛇坑一带,计划逐步向沙头发展,在沙头建立联乡办事处及常备民兵中队部。乡民受南三大队抗日精神的影响,抵御敌寇的意志越发坚定。 采访期间,现年82岁村民潘海辉从母亲那里听到的抗日事迹还记忆犹新。那时,沙头驻有三水联防第五大队独立第四分队,该队长潘登是个横向霸道,鱼肉乡民,百姓恨之入骨的大恶霸。他投靠日伪,死心塌地当汉奸,与抗日队伍为敌。南三大队决定除掉这颗钉子。沙头人潘照坤知道大队派潘恩隆带领手枪队员数人回沙头杀潘登时,积极要求参加行动。 1944年10月16日,侦查到潘登在沙头圩品香茶楼饮茶,潘恩隆带手枪队直奔茶楼而来,派一些队员在外警戒,带几个队员进入茶楼伺机行动。潘照坤提枪在门外把守要道。潘恩隆等人来到潘登面前,要他缴械投降,潘登拒绝并且准备拔枪反抗,手枪队员立刻开枪射击,潘登负伤夺路冲出茶楼向村北堤围逃跑,被尾追的手枪队员击毙。此后,南三大队的活动地区扩展到沙头、小土布七乡一带,并在沙头建立联乡办事处及常备民兵中队部。 攻打敌伪军 坚守沙头村 1945年2月6日,由南三大队扩编而成的独立第三大队夜袭南海官窑,2月14日攻打三水乐平敌伪军,沙头村村民潘宝和参加了这两次战斗,负责把守外围要道和搬运战物资。2月15日晨,伪南海三区区长、大汉奸梁支厦,伪军万文甫、蒲二,纠集伪军孔四拱、刘启,三水伪军林伯平、骆汉戎部分四路进犯沙头。独立第三大队主力部队由大队长冯光,政委梅易辰,教导员陆华率领转移沙头河北面的小土布、桃土布一带,副大队长潘恩隆则率领小部队和民兵坚守沙头,潘宝和也被安排留守沙头。 当日,坚守沙头的部队及民兵御敌于沙头外围,至敌人越来越多,即退回上沙村炮楼坚守,居高临下的活动,使敌寸步难前。潘宝和守在文智祠前边的炮楼上,激战之时,登上炮楼顶上,站起来对敌射击,不幸被敌人击中左胸,伤势十分严重。他恐怕自己难有生存希望,要求同志背他回家见母亲一面。同志力劝无效,只好艰难地背他下炮楼,绕道村后送回家。不料十几个伪军从村边的簕竹丛隙钻进村里,并进入宝和屋内,对躺在床上的宝和开了两枪。炮楼上的同志听到巷内有枪声,知道宝和遇害,痛悔不已。 笔者走访过程中,在沙头村居委的帮助下,初步梳理出一小部分早年曾参与抗日游击队及“鬼仔队”的英雄名单。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有关他们的纪录大多散失,能保存下来的不多,事迹也难以考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