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红色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佛高区情报

第03版
重点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06月2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洞村:狮山全民抗日支点
黄氏宗祠现貌。
黄氏宗祠墙上画册。
独独立立第第三三支支队队攻攻打打乐乐平平宣宣传传画画。。

    开栏语:

    目前,狮山镇正全力构筑红色+提升组织力领航新征程。“进一步弘扬狮山红色文化”是题中要义。如何挖掘狮山红色文化资源,弘扬狮山优良革命传统?狮山镇组织办与《狮山树本周讯》携手历时近两个月,深入狮山14个革命老区采访整理,推出“狮山红色印记”专栏,逐一追寻那段久远而悲怆的回忆。本期推出第一章——黄洞村。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民族奋起抗敌,保家卫国,在狮山涌现出很多优秀的脊梁。南海县沦陷前夕,日军其野蛮行径及凶残无道的罪行,激起了狮山人民的无比义愤。各民众自卫团队,纷纷奋起保家卫国,抗击日军。

    历史的伏笔草灰蛇线,狮山抗战的史诗也如此耐人寻味。中共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南三(南海、三水)大队活跃在狮山官窑、三水乐平一带。到1944年7月,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把南海抗日独立中队扩编为南三大队。次年1月25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在沙头(原属三水,1958年划归南海)公开宣布成立独立三大队,冯光任大队长、梅易辰任政委,队伍有百多人。

    此后,南三大队深入敌后,开辟了南三边区,建立根据地,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用灵活游击战术,克官窑、攻乐平、夺源潭、袭南边、卫沙头,纵横百里,歼日寇、除汉奸,浴血奋战,威震南海、三水两县。由20多人的队伍,发展到500多人,建立方圆20余公里的解放区,成立了民主乡政权,坚持敌后斗争三年,一连串的战斗不断巩固游击队的抗战成果,为抗日救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是抗日的先锋,我们是青年的游击队,生长在珠江畔,战斗在南海边,为保卫肥美的稻和桑,为收复失掉的地方,我们跟鬼子决死仗……”这坚强有力的歌声在南海上空飘扬,在河涌交错、桑基鱼塘密布的珠江三角洲抗日战场上回响。今天,我们就伴着歌声,慢慢回到那激昂、悲壮的抗日战场。

    目击村民回忆日本暴行

    翻开厚厚的一沓有关南海抗战的影印资料,狮山镇黄洞村是几乎贯穿了抗战史的一个重要支点。黄洞村曾经是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的驻扎地,当年抗日志士在村里的黄氏宗祠内开办夜校,发动群众奋起抗日,并创建了南三边境抗日游击根据地。

    斯人已故,旧址仍存。黄洞村的黄氏大宗祠现在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室内的展览简史,我们看到当年第三大队在艰苦条件下,高举抗日旗帜,在敌后浴血奋战。

    “日本人什么时候进村,我记不清了,那时我大概十几岁。日本人跟电视剧上的形象差不多,戴一顶黄帽,两边挂着猫耳朵,好凶恶,动不动就拿刀捅人杀人。”黄洞村人黄沛忆起那段历史,浑浊的眼睛依然闪出亮光:“日本仔太坏了,看到人就用刀刺、用枪杀。一开始,我们同村两个人就被杀了。不过跟其他村比,已经很‘好彩’了。”

    有一次,日本人来扫村,村民纷纷都躲起来。日本兵离开后,有村民大呼:“日本人走了,大家出来啦!”大家正要出来放松时,没想到日本人落了顶帽子在村民家里,于是他们又返回来取。大家一看到日本人就到处乱躲,鸡飞狗跳。“没办法,当年日本兵见人就杀,他要你帮忙挑东西,如果不帮忙,他们就会捅死你。”黄沛说:“我们也会偷偷打鬼子。有次我们村民去小榄,看到几个日本仔拿着枪骑着马,到处耀武扬威,很嚣张。村民看不过去,就找了几个人去打他们,他们的马被打死了。日本人很恼火,晚上带兵过来灭村,小榄死了不少人,我们村也死了几个人,其中有我的同辈族兄。”

    黄洞村民奋起成抗日志士

    如今交通交错的黄洞村,在上世纪40年代却是另一番景象。“我们村地处偏僻,离官窑城镇远,加上山多林密,交通困难,村内环境历史造就,民房不规则,街巷不完整,成蜂窝状,入来容易出去难,容易隐蔽。”现年70岁老人黄泰明说道。

    1943年,中共山西地委派来地下党员高柱天,北江地委派来的王仲华在官窑小榄一带开展地下活动,当时的黄洞村民兵村长黄锡棠也是抗日积极分子,于是将中共党员带进村开展抗日活动,并发动村民起来团结抗日,为珠江纵队筹备粮食,补充兵员,壮大队伍。

    1944年8月,在南海、三水一带活动的南三大队队长黄平等中共党员率领部队从南庄的吉市、理教河滘的桑塘区进驻到更为隐蔽的黄洞村,由高柱天、王仲华紧密配合,在黄洞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抗日活动据点,开展锄奸、打击瓦解反动势力,至1944年11月中共宣布成立珠江纵队,在黄洞村等南三地区的队伍改为珠江纵队领导下的独立第三支队。

    村民受抗日志士的影响,经过珠江纵队队员思想动员,纷纷自愿加入队伍。据历史记载,黄洞村出现了一批抗日志士,如黄坚、黄生、黄宏胜、黄文秀、黄耀祖等,他们的抗日故事散落在各史料中。

    “他们来时,村民把床让给他们,自己睡大厅里。刚开始以为他们是土匪,后来才知道是游击队。” 黄沛说:“当时也不是经常呆在村里,要到处移动,有时去三水,有时到官窑。为了保护他们,村民不敢乱跑乱说。有一次我跟几个村民放哨,在村口水闸那边碰到几个日本人,他们问有没有游击队在这边,我们撒谎说没有。他们盘问了一番,就没进村查。”

    群众掩护助南三大队消灭敌人

    这些故事在一位游击队员朱阳明的纪念珠江纵队成立40周年发表的文章得到了印证。“我们的队伍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就是靠广大人民群众掩护和帮助,我们部队逐步建立了秘密的地下交通情报站,许多群众成了我们的义务侦查员和情报员。”朱阳明的文章写道。

    黄洞村民随时从各方把日伪和汉奸的活动情况告知游击队员,使南三大队在黄洞村就能较为全面的掌握与弄清敌情,做到避强攻弱,避实就虚,将日伪据点一一击破。在抗日工作开展较好的黄洞村,村民还自发秘密地组织了民兵,平时保卫自己的村子,在南三大队攻打日伪据点时,就随军配合大部队。

    如1944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晚,南三大队和民兵一起分三路打入官窑墟,消灭了日伪区政府和墟头墟尾两个据点的敌人,军民周密协同作战取得了胜利。胜利后对全墟镇的群众以极大的鼓舞,各间商店和各户居民,家家户户点着灯、打开门、放鞭炮、烧茶水,欢迎和慰问人民子弟兵。

    “我们是敌占区的游击队,没有确定的政府和后方定期供给我们,除了靠大胜仗没有日伪汉奸的粮食财产做供给外,不足部分就是靠当地群众筹粮食支持我们。1944年至1945年北挺前,黄洞以及周边的村民都自愿缴交抗日粮食。”朱阳明写道。

    撰撰文文//摄摄影影 何何万万里里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珠江时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