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高温天气,人们已开启夏天模式,防晒遮阳、开空调、戏水、吃冰镇水果……大家在享受烈日下的清凉时,千万不要忘记了身边的安全细节,吹空调有讲究,玩水处处有危机,你的爱车也要细心照顾好……本期小编就为你做一个夏日安全小攻略。 烈日暴晒 汽车不能放这些物品 夏季的室外气温动辄35度以上,在阳光暴晒的情况下,车内温度更是达到40度以上,导致车辆自燃事件频发。车辆自燃的原因除了线路老化之外,还有就是在车内放了一些不该放的物品,导致了自燃事件的发生。哪些物品放在车内容易造成隐患呢? 1.打火机 尽管现在很多打火机上都标注了防爆,但是大家使用的打火机大多数都是一两元的廉价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很多车主更是将打火机随手扔在车内,在暴晒下极易引起爆炸从而引发车辆自燃。 2.充电宝、手机电池 这类物品在说明书上都已经标注了不能在高温地方使用,车内暴晒的情况下极易发生爆炸。尤其是充电宝,在国内市场上充斥着很多不合格的产品,一些不法商家采用假的或者翻新的电芯,更加容易引起爆炸。 3.各类罐装喷雾剂 比如发胶、剃须泡沫、杀虫剂等罐装喷雾剂,之所以能将罐内的液体喷出,就是因为罐内的压力非常大,同时灌装喷雾内的物品本身也都是易燃品。如果在车内被暴晒,其威力并不小于一次次性性打火机。 4.放大镜、老花镜等凸面镜 放大镜通过光的折射原理,可以聚光并产生高温,很多人在小时候都玩过。而老花镜原理和放大镜相同,都属于凸面镜,这种物品一定要放到手套箱或者眼镜盒等不见光的地方。 5.饮料和食物 正规厂商的瓶装饮料,其瓶体都是可以耐受很高的水温也不会析出有害物质的。但是夏季车内过高的温度,是微生物繁殖的乐园,很容易影响瓶装水的水质。而食品在高温下,更容易变质,以健康为重,大家就不要吃了。 6.香水 为了清新车内的空气,许多车主都在车里放了车载香水,通常香水在25摄氏度以上就会发生氧化,有些高档香水的调香师会考虑到这一点,让香水在氧化后发出更好闻的香味,而有些劣质香水,则会在氧化后让人头晕、恶心。 7.塑料玩具 很多车主都喜欢在车内放几个精巧的小塑料玩具,然而,这些塑料玩具采用PVC聚氯乙烯材料制成,不耐热,遇到高温极其容易产生有害物质。 夏日清凉 叹空调要讲究方法 消暑解热,人们能想到的就是空调了。但是空调也不能随意吹,更不能怎样舒服怎样来,小心得“空调病”。 1.皮肤疾病加重 患有慢性皮肤疾病的患者最好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中,因为这一类人群对于外界温度变化非常的敏感,如果长时间呆在空调房中,很容易导致病情加重。 2.导致眼睛干涩 在一个密闭的空间中,空气在不断循环使用,这就会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慢慢累积,浓度越来越高。眼睛暴露在这种空气质量下,眼睛就会出现缺氧,如果又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那么眼睛就更加容易干涩、发痒以及疼痛了。 3.关节和肠胃易受凉 如果房间中空调的冷气比较大,低温环境会导致血管出现收缩,血液流通不顺畅,就会出现关节受冷、疼痛的症状。具体的症状就表现在脖子以及后背出现僵硬以及疼痛的反应。 夏季吹空调需要注意什么? 1.温差不宜过大 空调温度不要调太低,通常空调保证室温维持于24℃~26℃。空调的风速不宜过强,也不要频繁开启空调,导致室内温度变化过大。 2.适当增加饮水量 要注意多吃水果蔬菜,喝温开水,以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随时放一杯水在身旁,或适度栽种室内植物,也能增加环境湿气。室内植物可减少二氧化碳浓度,达到调节空气的功能。 3.晚上最好不要开空调入睡 晚上即使开空调,也要在夜间及时调整空调温度,并用毛巾被等盖好腹部等容易着凉的部位。有的人盖被子之后把空调的温度调得很低,应注意睡觉时人的新陈代谢放慢,更容易被病菌侵袭。 4.出汗后不要马上吹空调 如果你刚刚从外面大汗淋漓地跑进屋,千万不要马上打开空调。因为这个时候,你全身皮肤的毛孔为了散热都是出于开放状态,要是突然接触到冷风,很容易就会出现感冒的症状。 5.适当活动和保暖 长时间在办公室、写字楼里工作,尤其是经常着办公的人和年轻女性,不妨备长袖长裤,注意膝关节和足部保暖,同时隔一段时间就站起来活动活动,以增进末梢血液循环。 孩子戏水 家长一定要看管 夏季是儿童溺水事故多发的时候,在中国,溺水死亡占意外死亡原因的57%,2~14岁溺水死亡的案例占总溺水死亡人数的56%。溺水高发期一般是从5月到9月。游泳安全,家长们一定要给予相当的重视。 特别提醒,如果孩子吃得太饱、太饿或过度疲劳时,不要下水游泳;有开放性伤口、皮肤病、眼疾不宜游泳,感冒、生病、身体不适或虚弱不宜游泳;不要在非正式的游泳区下水,特别是河涌及野外;游泳前,应先在孩子四肢撩些水,慢慢入水,以适应水温;在游泳池中,家长要注意游泳池的出水入水口位置,在附近保护孩子。 夏日酷暑,不少设有喷泉的地方成为孩子们的“戏水乐园”。景观水池不同于游乐场所,由于喷泉、灯光等设计需要用电,存在触电的风险;一些喷泉的水压强很大,人体被水柱冲击有可能受伤。总之,公共场所的景观水池或喷泉不适合戏水。家长应对未成年人尽到监护职责,告诫孩子此处不宜玩耍。 整理/欧林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