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人文狮山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佛高区情报

第03版
重点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02月01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兴贤古墓故事多 我说你来听
墓前蹲“石牛”有太婆没太公
吴必寿墓上的石牛为宋元时期遗物。(资料图)

    说起古墓,有人会想起各路“摸金校尉”,有人则想到武艺高强的“小龙女”,而兴贤的古墓虽没这么有传奇色彩,但各种有趣的故事也不少。日前笔者在兴贤社区的帮助下,联系到现居深圳罗村吴氏子弟吴金全,尽管人在外地,却十分关心兴贤的历史文化,退休后整理了许多关于兴贤古墓的资料,让更多人能了解当中承载的历史。

    两只“石牛”透露古墓年代

    在兴贤吴必寿夫妇合葬墓前,除了常见的石碑,还有两个带拱顶的石制物颇引人注目。这两个石制物有大半个人高,紧紧地靠在一起,后半截嵌入土中,前面则未见刻有文字。吴金全告诉笔者,有些地方把这个东西称作“石棺”,而本地土话则称为石牛。

    吴金全解释,石牛在宋、元、明时期的墓地中曾相当流行,比如在《吴边族谱》里,就出现过“三墓合葬石牛”等语,而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珠海金湾区平沙镇也发现一处神秘的石棺群。然而目前在南海,带有石牛的古代墓葬已十分罕见。

    对于石牛的作用,清代进士吴祖昌编的《释褐房谱》里,曾说到“丹七公······墓在大岗头,用石牛为坟,取经久也。”意思是古人造石牛,是为了取个牢固的好意头。

    “太婆墓”隐含族群变迁

    事实证明,吴必寿夫妇合葬墓的石牛确实牢固。在佛山市南海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大沥兴贤村北宋吴必寿夫妇合葬墓的鉴定处理意见》的批文里提到,古墓的地表建筑曾受到严重破坏,但专家发现,目前的石牛是宋元遗物,这对确认古墓年代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吴必寿夫妇合葬墓附近,是吴门关氏太婆墓,该墓原本位于小洞马头岭,为配合道路建设需要,于2004年迁来现址。

    吴金全告诉笔者,在南海吴氏族群里,一直有这样的传言:“只有太婆山拜”、“无太公山拜”,主要原因是兴贤太公吴必寿的父亲明彝公,早卒于珠玑巷,而前文提到的丹七公和关氏,分别是明彝公的兄弟与妻子。后因胡妃之乱,丹七公与关氏带上家人南迁,其中关氏带着三个儿子之一的吴必寿落籍兴贤,而丹七公则在罗村安家,随后成为罗村吴氏的始祖。

    望助更多人了解家乡

    吴金全表示,尽管自己居住在外地,但一直十分关心家乡,尤其是历史文化,现在他希望能通过提升对古墓的保护等级,增进大家对家乡的了解和感情。

    “我对兴贤古墓产生兴趣后,翻阅了很多资料,其中在清朝道光朝《广东通志》和光绪朝《广州府志》,均提到在大團岸门岭的朝奉吴必寿合葬墓,清朝南海县并没有叫大團的地方,因此可以认定这指的就是当时兴贤所在的大圃堡,可见吴必寿墓在当时也算是省级文物了。古墓承载了关于兴贤由来的历史,我希望通过保护,让更多人增进对南海、对家乡的了解和感情。”吴金全对笔者说道。

    撰文/郭炜 通讯员 吴永佳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珠江时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