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封面策划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树本周讯

第02版
佛高区情报

第03版
重点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12月0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佛鹤装狮、太极拳、梅花桩拳……
不只有叶问咏春狮山还有这些武林高手
关文珍(左)与姐妹一起练习杨氏太极招式。李福云 摄
冯佩仪
叶競循与佛鹤装狮。

    近期中国武术可谓赚足了眼球。网络上,有马云在《功守道》中和一票武打明星比划拳脚,现实中,不久前30个国家和地区的咏春高手齐聚狮山,在第四届国际咏春拳大赛的擂台上同台竞技。

    实际上,不仅是咏春,还有许多其它门派的武术也就狮山生根发芽。在我们的大街小巷中,就有一大帮武术达人,尽管他们的年龄、职业和门派各异,但真可谓个个都有高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自己讲出的故事。

    A

    练武的真谛在于随遇平衡

    姓名:冯佩仪  职业:珠宝采购员  武术流派:洪氏太极拳

    太极拳主要分为全民运动型太极和武术太极,我练的就是武术太极。五年前,被太极的武术魅力所吸引,于是下苦功夫开始练习太极武术。当时亲眼看到当遇到人身攻击时,太极师父一秒便将对方放倒,我一下子就爱上了武术。

    我练太极武术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过,慢慢我发觉,练太极还带来了一系列内在的变化,领悟到一些处世之道,开始追求一种武术境界。

    北上三访名师学艺

    洪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孔德恒是我接触洪氏太极的启蒙老师。当时他是小塘医院的外科医生,还是我们当地出了名的武痴。2012年,经朋友介绍我有幸认识孔老师,孔老师由于个人原因,不久后返回河南老家发展事业,所以课时安排得比较紧凑。加之洪氏太极拳很难学,当时和我同一期习武的十几个人,最终坚持的只剩下三个人。

    我在5天之内练完了十三式。入门后,虽然一招一式的动作我都记得,但打得僵硬且不流畅,多是用拙劲在打。当时孔老师已经回乡,苦于动作僵硬,于是我决定每年远行一次,上门拜访名师。前后去了河南和山东等地,拜访了孔老师及其师兄弟。每次拜访名师的学习时间大概在一周时间左右。期间,我把素日习武过程中碰到的难疑点向老师们请教。经过3年的名师指点,我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我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没有扎实基本功。

    为了扎实基本功,这3年我每天都在坚持早晚练功。在日复一日的习武中,我越来越能体会到太极讲究的“松、沉、静”。打拳,不是胡乱使用蛮力,而是要讲意念和内气。要打好拳,首先要内外皆放松,四肢百骸、五脏内腑、肌肤骨节都要松开,用意念贯注于节窍,想着放松,日日贯注,功久骨节自然松开;而“沉”和“静”指的是练太极中追求的一种心境,太极起势,端然恭立,两手下垂、双足并齐,去除杂念,逐步达到入静,物我两忘的境地。

    学武悟道 随遇平衡

    孔老师大概教了我一年,非常感激他教会我正确的练功方法和循序渐进的习武态度。孔老师教会了我练太极讲究的是中正身法。立身中正是太极拳诸多身法要领中的纲领,它要求沉肩坠肘、舒脚同背、松腰敛臀和气沉丹田,同时要正确协作形、气、劲和神之间的和谐统一。

    通过这些年练习太极,我明显感受到自己由内而外的变化。强身健体的优点是大家普遍的认知,习武这5年间,我鲜少感冒,还耐寒。以前冬天我都穿大袄棉衣,现在我穿着薄外套即可,冬天习武还会出一身大汗。每天早晚坚持习武也让我感觉到进步,腿部越来越有力量,身体的协调力也越来越好。

    更为惊喜的是,通过练太极还能修身,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我平日是一个比较冲动急躁的人,通过练太极,我变得冷静,做事有恒力。据老师介绍,洪氏太极的真谛在于随遇平衡。随遇平衡的意思大致是面对任何事尤其是面对负面的事时,都能化解摆平,让自己的心理保持一种平衡沉静的状态。洪氏太极拳创始人洪均生也对“随遇平衡”做过类似的解释,他提出“三不一无”,“三不”指的是再困难的不发愁、再危险不害怕、再不合理加在你身上,不生气;“一无”指无愧于心、问心无愧。

    B

    苦练之外 更重毅力

    姓名:关文珍  职业:个体  武术流派:杨氏太极拳

    为排遣寂寞学太极

    我是从2013年才开始接触杨氏太极拳的,当时已经50多岁了。记得刚办完退休后,整日无所事事,每天就像是没了生活的主心骨,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心情非常抑郁。我的姐姐十分担心,害怕我会得抑郁症,所以就带我学习杨氏太极拳。

    刚开始接触太极拳,虽谈不上喜欢,但总算找到些事情做,可以打发日子。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练习太极是如此困难。以前我得过腰椎间盘突出症,做了手术后,一直都不敢弯腰,更不能做太剧烈的运动。

    特别是在蹲弓步时,需要很大的腰力去支撑。当时,这个动作我完全做不到。弓步,是太极拳运动中的一个基本步型,在演练中经常使用,并且弓占套路中步型的将近一半。学不会弓步,就别谈太极拳拳。于是我开始打退堂鼓,也觉得终于找到个合适的借口放弃了。

    但是在家呆了一天后,又忽然觉得无聊了起来。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害怕自己以后会像母亲那样在轮椅上度过。所以第二天,我又从禅城坐公交车到小塘公园同一班姐妹一起练习。

    由于上了年纪,骨头硬,身体柔韧度更是不够,往往一个动作需要花几天的时间才可以做到位。其中,弓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是多出几倍。记得当时练习了很久,始终不得要领根本就站不稳。所以等到中午训练结束后,我便缠着陈苏女单独教自己一些技巧、窍门。自从那时起,我每天比别人来得早,走得晚,悉心像陈老师请教。有一次,受台风的影响,雨下得特别大,我便在屋檐下蹲弓步,任雨水打湿衣服,依然动也不动。

    终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不仅能够蹲的很好,而且还会转换其他姿势收放自如。

    从太极中找到心灵寄托

    入门后,自己越来越能感受到杨氏太极拳的魅力,不仅使我的心情越来越开朗,而且身体也渐渐好转,以前腰部手术后留下的后遗症现在几乎没有了。

    从此以后,我与一班姐妹开始参加一些比赛,也曾多次获得奖项:2015年广东省武术项目锦标赛的健身气功中荣获集体一等奖、个人二等奖,2016年第六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赛中荣获集体二等奖,同年获得广东省武术项目锦标赛广州赛区集体一等奖、个人一等奖等等。

    我觉得,练太极拳除了能够给我带来身心健康之外,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生活寄托。从刚开始应付式的训练,到后来发自内心的喜欢,都是自己信仰的一个转变过程。而我会为了这个信仰,继续不断的努力下去,去坚持,达到自己想要的水平。

    C

    学艺勿忘传承文化

    姓名:叶競循职业:武术教练、狮头扎作艺人  武术流派:佛鹤装狮

    打枕头练鼓点

    我六岁就开始学醒狮,但从来没有正式拜过师。当时农村醒狮氛围很浓,光是颜峰就有三四家武馆,周边几乎条条村都有狮。过完八月十五、割完晚造禾后,村中后生便把锣鼓、狮头、兵器等物件拿出来玩。村里的老人或外村的武师有时会过来指点下,我们这些小孩子也上前凑热闹,可以说醒狮是当年农村里最流行的消遣节目。

    因为年纪小,我一开始时只能扮大头佛,十岁才开始拿起狮头。那时教我的是村里一个叫奀叔的长辈,当时他已经五、六十岁了。改革开放后,一个叫叶四的乡亲从香港回来,他和我父亲是同辈,我打鼓就是他教的。因为怕吵到邻居,每次他都只教我十多分钟,但他很认真,每次都抓着我的手,教我各种不同的鼓点。

    其实练鼓并不难,但需要恒心。为了记熟各种鼓点,我跟叶四练完后,还用鼓棍对着枕头练,有时等人无聊了,也用手比划两下。出来工作后,就利用晚上时间练习。后来我参加了很多次表演,基本都是负责打鼓。别人说我打鼓好听,其实就是因为经过漫长的训练。我不光熟记鼓点,而且击鼓的力度也能控制自如,这样才能把鼓点中的韵律敲出来。

    赛场吃亏创立佛鹤装狮

    1992年,我和颜峰一帮狮友作为大沥代表,参加当时的南海市市运会,夺得了第一。后来我参加了南海狮团,和盐步、里水、九江、西樵等地的龙狮高手们一同,到国内外多地比赛。

    说到南海狮团,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就是我当时倡导佛鹤装狮。佛山醒狮以佛装狮为主流,我和许多同行多年来练习、表演的都是佛装狮。佛装狮的特点是狮头大而重,步法开阔,在平地舞起来气势十足,但也因此不善于在梅花桩上腾挪跳跃,而源自鹤山的鹤装狮则要轻捷得多。改革开放后,国际醒狮界把跳桩作为比赛中的重要项目,南海狮团因此在1992年马来西亚的一场比赛中吃了亏。

    回国后,我针对比赛的情况,提出在佛装狮的基础上,吸收鹤装狮的一些技法,让佛装狮更能适应上桩表演,变成佛鹤装狮。我的提议得到了一些同行的认可,但说实话,当时大家的心里其实都没底,担心其他人没法接受。没想到我们试着舞了几场,反响非常不错。这更坚定了我们推广佛鹤装狮。到了今天,佛鹤装狮在各类表演、比赛中已相当常见了。

    回想这么多年来,自己能坚持醒狮,关键是自己真的爱好这个。其实醒狮当中不只有步法、动作,还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每一个架势、每一处讲究都有独特的来历。今天醒狮虽然也不少见,但往往只是图个喜庆,不重视背后的文化。比如采青只把青采走就算,但其实面对不同类型的青,采时都有不同的规范,这其实都是醒狮文化的部分。

    此外,我也希望今天学醒狮的人,除了技术,别忘记学习醒狮当中蕴含的精神,比如尊重人格、重视道义,特别是要有胆识,毕竟有胆才能有志,有志方能成大事。

    策划/统筹 郭炜

    撰文/郭炜 李福云

    肖越群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珠江时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