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南村的第四代剪纸传承人张锦权,儿时靠剪纸维持生计,六岁学剪纸至今已有50年。如今已经一把年纪的他,因为苦于找不到传承人,所以始终觉得很遗憾。不甘心的张锦权开始向各方求助,并通过高边居委找到了笔者。本期就随笔者一起听听剪纸传承人张锦权的故事吧。 受家庭影响熏陶,6岁开始学习剪纸 受家庭的影响与熏陶,张锦权六岁就开始跟家里人学剪纸,后来到七八岁时,开始有简单的作品出手。据张锦权回忆,在他那个年代,剪纸的款式比较单一,多以莲花灯托、神像、背带等花式为主。他记得当时第一幅剪纸作品就是莲花灯托,当时卖了5分钱,可以买一块白糖糕吃。 有了第一幅作品后,就有第二幅、第三幅......两幅作品可以换一包饼干,三幅作品就可以吃上一碗云吞面,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张锦权告诉笔者,当时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全家人都是靠剪纸维持生计,所以自己自然而然的也就走上了这条路。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小时候比较贪吃,也可能饿怕了,所以当自己的作品可以卖到钱,换来一些吃的填饱肚子时,觉得非常开心,也是学剪纸最大的动力。 就这样,张锦权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剪纸的技艺也在不断的提升。在这期间,他除了跟家里的长辈学,还经常翻阅相关的书籍,比便于不断的创新。 在学校传授剪纸技艺 1978年至1992年,张锦权在村里的学校教书,一教就是14年。在这14年里,他除了教授书本里的知识外,还将自己剪纸的技艺传授给学生。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多一门手艺之外,能够通过剪纸修身养性、锻炼学生身身的耐性与毅力,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与认识,使剪纸这门艺术薪火相传。 那时没有教具,张锦权自己准备材料发放给学生,手把手从简单地画样、到工具的使用,再到动手剪纸。每天都抽出自己业余的时间去传授这门技艺。但事与愿违,在100多名学生中,到头来没有一个是真正摸到门路的,张锦权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没有兴趣与耐性,能够坚持下来的几乎没有。” 1992年张锦权辞去了教师的职务,来到一家企业任职。2002年,张锦权自己创办公司,这期间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剪纸。当时,除了自己跟家里学的功底之外,他还利用网络,在网上搜集各种新的学习方法与花样,并自己设计图案,剪纸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剪纸演变成一种娱乐方式 2014年8月,张锦权结束了自己的公司,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剪纸这门艺术当中。虽然是重操旧业,但心境已经完全不同。“以前是为了生计而剪,现在却是一种娱乐方式,甚至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张锦权说道:“刚从公司出来很不习惯,整天觉得很闲,幸好自己有剪纸这门手艺,可以让自己每天过得很充实!” 在剪纸工作现场,笔者看见许多精致美观的剪纸作品,那繁琐的剪纸图案都是张锦权的心血。据了解,普通的一幅作品需要三四天才能完成,而复杂一些的如八仙过海之类的却要花上十来天的时间。“剪纸是非常考量一个人的耐力的,如过你没有耐性,那么学得再好也是发挥不出水平的。”张锦权表示。 空有手艺却后继无人 剪纸在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无论岁时节日、婚丧嫁娶、寿辰祭祀、交际礼仪,以至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儿童玩具都喜欢用剪纸作装饰。可以说,剪纸多数为当地人的生活,尤其是为各种民俗活动服务的。 这么珍贵的剪纸传统文化,到张锦权这里,却无人继承,这是目前张锦权最担心的问题。自己有一门好手艺,子女却都不愿意学。而且自己的后辈也没有人学这个东西。传承了几代人,没想到自己这代却要面临断代的问题,空有手艺,却后继无人。 也有朋友劝说,让他开班多招收些徒弟,那样总有一两个适合的。但已经56岁的张锦权表示精力有限,自己只想找两三个对这方面感兴趣且悟性高的来培养。 “现在的年轻人,看不起这些传统的手艺。易学难精不说,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得到的回报却很少。而且现在手工剪纸也不是很畅销,如果靠它维持生计,不太实际。”张锦权神情有些黯然,他表示现在市面上很多电脑机器打印出来的已经代替了手工剪纸,款式多而好看,关键是批量大价格更便宜。这是对手工剪纸这门传统艺术最大的冲击,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学的最关键的因素。 最后张锦权表示,希望能够结合社会力量,将传了几代的剪纸手艺继续传承下去,让大家都意识到剪纸传统文化的珍贵。 撰文/摄影 李福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