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眉大眼,一幅细黑框眼镜,一件POLO衫衣,还戴着一个工作证,这是初见彭坚的第一印象。他的办公室有些杂乱,初次见面他便自嘲:“我的办公室更像是实验室。”素日里特别强调效率与细节,因此他常常在办公室即兴开展生产试验。 作为中国第四批大学生之一,彭坚放弃铁饭碗,来到广东奋斗取经20年后,终于与合伙人一起成功创业。无论是从事技术研究还是探索企业管理,他都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创新。 放弃铁饭碗南下奋斗取经 彭坚在198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半导体专业,当时他是中国第四批大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国内唯一一个电力机车研究所——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从事与他的专业相关的技术岗位。当时能挤入该研究所的人令旁人艳羡,然而,彭坚几年后却果决辞职。 1992年,他嗅到了广东改革开放的春风,只身南下广东,前后从事过计算机、空调和紫外线灯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当时南下广东,就是觉得广东的发展机会更多,想趁着年轻闯一闯。”彭坚说道。 彭坚1994年进入广州松下空调有限公司做技术和管理工作。由于彭坚表现出色,被公司选入为精英管理队伍,派往日本进行为期6周多的培训,在日本工厂车间里学习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操作步骤与细节、制作管理战略与每日计划等。当时他接触了上百个老师,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操作都由该环节的一线技工教学,每天的学习时间和计划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培训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到日本工厂成熟的管理模式,注重细节,提高效率。”彭坚说道。 “在日企学到的很多东西,对我后面的工作尤其是管理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是今天,我都还没完全化解当时所学的。”彭坚几次强调说。 创业不忘创新重细节提质效 1999年,彭坚从日企辞职来到南海,并于2011年与合作伙伴在金沙镇新安工业园创立了佛山市南海区银诺照明有限公司。 深受日企工厂模式影响的彭坚,在公司成立之初,曾试图“复制”日企工厂的管理模式,经过几次试验后效果并不如意。于是,彭坚转变思维调整战略,开始采取了“循序渐进”的管理方式。 据彭坚介绍,过去节能灯印字并非在生产线上一条龙完成,需要堆积在一个周转箱后,再逐个印字。彭坚为提高生产效率,提出节能灯在生产线上一次性完成印字。由于车间工人都习惯了传统的生产模式,无法适应新的操作,初期的改革效果不佳。 后来,彭坚在机器上做了手脚,故意调慢了生产节能灯的速度,方便工人在不熟练的基础上能完成节能灯在生产线上完成印字的工作。久而久之,车间工人熟练操作后,认同了这个提高生产效率的办法。 “要改掉工人的操作习惯不容易,和他们说千万遍这么做更有效都没用,不如让他们自己通过实践去认同。”彭坚告诉笔者,今后将坚持循序渐进的方法,不断推出更多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技巧。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摸索,彭坚坚持生产高品质产品,如今产品销往欧洲市场为主。 撰文/摄影 肖越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