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人爱龙狮,外人或许是难以想象的。摊开地方文献,抑或启开民间记忆,麦边龙狮文化均笔繁墨重。舞动的龙狮蕴含着喜庆、团结以及进取的精神内核,已经流淌于每一位南海人的血液中。 历史 由来已久的龙狮基因 “以甲乙日为大苍龙一,长八丈,居中央。”汉代《春秋繁露·求雨》篇中,就有关于舞龙的记载。南海的舞龙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有金龙、纱龙、彩龙、三节木龙等多种形态,每逢春节、中秋,或有喜庆事,南海人都会舞龙,且多为龙狮共舞,好不热闹。 麦边人对舞龙更是情有独钟。每逢节日,鞭炮响过,便有数条布龙、纸龙、草龙纷纷“出动”,在村里“舞”起来。有时本村“舞”过之后,还要去邻村。 麦边人张志华一家四代都与龙狮结缘。从他祖父开始,张家就是龙狮运动的参与者。张志华更是18岁就当上了龙狮教练,现在他的妻子、子女都是业余龙狮队队员。 张志华说,自己自小就跟着父辈和村里的人学舞龙狮。上世纪90年代初,张志华代表麦边队出赛,赢得了“佛山十大名狮”的称号。多年来,张志华不仅自己练就了一身高超的龙狮技艺,他率领的麦边醒狮、舞龙队以及教出的徒弟均获奖无数。 鼎盛时期,大沥镇内共有醒狮1000多头,龙40多条,各级龙狮训练基地和龙狮武馆共37个。舞狮、舞龙在大沥各地极为流行,每逢节日或喜庆都是必不可少的。 每年春节和端午期间,大沥镇各地举办超过20场的醒狮盛会、生菜会、焰火盛会、锦龙盛会等传统节日盛会,参与群众超过百万人次,除了本地父老乡亲,还有专程归来的海外游子、港澳同胞。可以说,每一场龙狮盛会,都成为大沥民众维系乡情的民俗庆典。 张志华一家对龙狮的痴迷,正是南海民间对龙狮文化热爱的缩影。龙狮运动自明朝起便与大沥结缘。当初单一的龙狮活动,在经历了几百年风雨后,已演化成为当地的一个文化符号,紧紧地镶嵌在人们的脑海中。 破局 培养舞龙人才 与不少传统文化一样,龙狮之乡的龙狮艺术,在传承过程中也曾遇到人才青黄不接和资金不足的问题。 过去家家户户会舞龙的麦边村,现在却人才难继。“女龙里面,舞龙珠的老队员今年已经64岁,其它队员也多是村中退休人员。”多年后已经成为麦边龙狮团总教练、国际级龙狮教练张志华很无奈,麦边舞龙正陷入人才不足、市场化空间小、资金匮乏等重重困境。 经费欠缺一直困扰着麦边舞龙队。张志华回忆道,1999年舞龙队为省参加庆澳门回归表演做排练时,由于现存的“龙”残旧,队员们不得不“拿绳子当龙”来训练。直到表演前半个月,新买的龙才到位。 因为“缺钱”,即便在接到国外龙狮大赛的邀请函后,麦边舞龙队也不得不放弃参赛。 这项传统文化项目该如何传承下去?张志华陷入了焦虑,麦边舞龙队精通教练、培训、套路设计、龙狮裁判的人才仅有他一人。 为了发展新鲜血液、更好地传承麦边舞龙,麦边舞龙队在盐步职业中学成立了训练基地。如今,舞龙成为盐步职业中学最具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盐步职业中学舞龙队逐渐成为了一支身体素质好、反应快、有潜质的“学生龙”,让麦边后继有“龙”。 4月30日下午,张志华与平日一样,准时出现在盐步职业中学的校园里,指导10多个孩子练习翻滚、钳腰、螺旋、滚地等各种舞龙动作。 “竞技舞龙也就是花式舞龙,观众们上面看龙,下面看人。”张志华说,为了让舞龙更具美感和观赏性,队员们在练习造型动作时,需要两人、三人、四人乃至整队人一起配合训练。“流失一个人才,整个队伍的默契就会被破坏,又得重头再练。” 张志华说,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将舞龙队打造成一支职业队伍:“希望麦边舞龙成为非遗项目后,能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更多关注,集聚各方力量,一起把这项传统文化项目继续传承下去。” 创新 市场化与产业化的探索 自从麦边舞龙入选佛山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醉心舞龙20多年的张志华兴奋不已。他期望能集聚各方力量,将舞龙这一传统文化项目传承下去,在创新中谋求发展。 “在麦边舞龙队组建之前,麦边民间舞龙受湖南火龙表演风格影响,以一般游龙为主,表演舞龙规格随意,表演人数不限,难度动作不多,表演套路多是8字舞龙、左右起伏、高塔盘等民间套路,变化比较简单。”张志华说道。 传统舞龙套路比较简单,国家套路竞技舞龙变化也较少,为了增强舞龙的欣赏价值,队长张志华带着队员们对舞龙动作进行改革,在国家套路22个动作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探索出42个动作的自选套路。 改革过后,龙不仅可以站着舞,还可以跳起来舞,队员站肩,站成3层,组成“高塔盘”,还有翻滚舞龙、钳腰舞龙、螺旋跳龙、滚地舞龙等多个难度系数最高的C级自选动作,并创造了K式、蝴蝶花、双杆舞龙、双杆跳龙等多个新造型。龙的动作姿态变化多端,舞起来难度大了很多,欣赏价值也随着增高。 “如今每年至少都会创新出一个新套路。麦边舞龙队多年来曾在国际、国家、省、市等各级赛事中摘过桂冠,也不时受邀到国内外各地进行表演。”张志华对创新改革舞龙技艺津津乐道,改革后麦边舞龙创造了不少“威水史”,多次参加了省级、国家级和国际性比赛和演出,在亚运会、奥运会等国家重大场合都能看到麦边舞龙的身影,已经成为佛山在国内国际上一张闪亮文化名片。 撰文摄影 何万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