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边古村于南宋咸淳九年(1274年)从南雄珠玑巷迁至狮岭黎边岗开村,至今已有740多年历史。黎边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智慧和辛勤的汗水,把黎边村打造成为一条集明清文化、岭南建筑与园林、珠三角水乡风情于一体的古村落,如今引来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今年44岁的社长黎远丰每月至少两次免费为游客当“导游”,徐徐介绍古村人文历史。在黎边村,家家户户都有一本本土村史。村史的著作要追溯到六年前…… 七旬老人重修族谱《繩繩堂》 如今已经70多岁的黎边村民黎添华,说起重修族谱这件事,依然记忆犹新...... 文化大革命前,黎氏族谱一直放在宗祠的太公箱里边,并没有专人保管。当时大家没有文化传统意识,所以并不是很重视。很多村民做完工在宗祠休憩时,便将族谱撕一张下来卷烟丝。久而久之,族谱就这样消失了。 直到2007年,南雄珠玑巷重新修建大祠堂,族谱一事引起大家的关注。据黎添华介绍说,现在的珠江三角洲一代的姓氏均是从南雄珠玑巷迁徙过来的,包括黎氏。所以大祠堂的重建,给了他们寻根问祖的启示。 于是在2008年左右,黎贤铿(退休后的老村长)、黎添华等老一辈人迅速成立族谱重修编委会,全身心投入这项工作中。“当时我们一家一户去核对信息,由于年纪较大,眼花耳背,又全靠手写,所以效率较低。不过,好在当时很多老一辈的还都在,所以问起,基本都还记得。”黎添华回忆道。 就这样,经过三四年的努力,一本崭新的族谱展现在村民面前,并分发到每家每户。当时每个村民都觉得如获珍宝,倍感珍贵。一本族谱,往往承载着一个家族的人文历史、人口变迁与迁徙过程。黎添华表示,族谱的编修意义深远,也是留给后代子孙最好的文化遗产。 著书村志传承乡土文化 黎边古村更引人注目的是它历史长河中,那一个个口口相传的传奇人物故事。黎添华就是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的。生于清朝嘉庆三年的大富商慈善家黎进荣、光绪二十八年被钦点金殿传胪及第的黎湛枝、皇宫大内二等太医官黎岳鎏等名人故事已经听了无数次。 随着能够讲这些故事的老一辈人渐渐老去,并越来越少。黎添华顿时觉得这些故事以后将会面临着流失的困境,“村志(《黎边古村史人物传》)的起草撰写比族谱困难得多,因为每个人说得都不大一样,每个记录后还需要搜索更多的资料去核实信息的真确性,以保证最接近事实的真相。”黎添华表示,老一辈人读书不多,所以操作起来也有困难。 据了解,当时黎添华除了每日走访本村的村民之外,还要到隔壁村一些资质老一些的老人家中去咨询校对信息。年近七旬,每日来来回回几十公里,鞋子都走破几双。但是,黎添华没有任何怨言,因为他觉得,黎边村的古建筑在以前那么恶劣的条件都可保存下来,那么我们也有义务将黎边的乡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中国历史最讲究追根溯源,那么黎边有这么好的历史文化,就更需要有一个人将它变成文字,更好的去记录历史,记录黎边村史浓厚的文化底蕴。”黎添华最后解释道。 思乡30年,书信托好友回乡拍照 “这是我父亲大约50年前拍摄的黎边村旧貌。”黎贤华指着《黎边古村史人物传》的第二页图片说道。黎贤华的父亲叫黎巨业,年过八旬,在50多年前是村里的唯一一位摄影师,在佛山的龙凤阁工作(早期佛山最出名的摄影店)。黎贤华指出的那张照片摄于60年代,拍摄地点为现今的黎边村的旧村落。从图片上看,照片的主体建筑为两座宗祠、两座公祠和一座古庙。据说两座宗祠已有六百余年,其余的也有二、三百年了。 据黎巨业回忆,当时拍这张照片主要是应好友黎照寰的书信请求。“他(黎照寰)当时离乡30多年,常常与我保持书信往来,在信中常常表示很想念家乡,于是让我拍些村里的照片供他留念。”黎巨业说道。 据悉,黎照寰在当地是一位受人爱戴、为国为民的教育家。他12岁到广州读书接受维新和科学思想教育,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与孙中山儿子孙科一起赴美留学,获多个学士、硕士学位。后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并创办留美学人中国科学社和中国问题研究会。 黎照寰虽然长期在外工作,却十分关心家乡教育。民国21年初,他与好友孙科等人出资在家乡黎边村开办新时代教育黎边崇正小学,对培养后人作出了贡献,受到乡人的称颂。黎远丰指着崇正小学旧址说:“听说,我爸爸小时候就在这里接受教育。” 进入古村行走路线 一、乘开往三水的公交车在狮岭坑口站下车,从坑口路直入50米转左150米。 二、自驾车走S286省道往三水方向到距狮岭村委会30米的坑口路直入50米转左150米,走广三高速则从狮岭出口前进150米。 三、禅城坐到三水城巴狮岭村委会下车左转。 撰文/摄影李福云肖越群通讯员黎远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