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景星(广州民间文化学者) 李剑魂的《浅唱燕京》六首,吟咏了圆明园、明十三陵、香山、颐和园、长城、故宫等首都北京的旅游著名景点。诗人从历史尤其是从近代史的角度,对中华古国这几个与皇家相关的景点、历史事件作了吟咏,给人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的落寞印象。 诗行似拙实工。其精雕细琢而不露,情景交融而诗味含蕴。标题的讲究点睛,观点的独辟蹊径,篇幅的大小相当,吟咏的绮丽曲折,描绘了中国近代史的几个点面。如《十三陵雨燕》的“几度夕阳荒草”、“红墙碧瓦几度薜荔”,“古木萧萧”“或是陪葬宫女阴魂的哭泣”,揭示了专制皇权走向凋零及对其制度残酷的不屑;“秋风落叶,任青龙白虎/也把守不住大明江山”,点出了皇权政治制度的必然归宿;“唯有这雨燕,一代又一代/在雕檐画栋中繁衍生息”,暗示了改朝换代有利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 《香山闻杜鹃》中,通过人与鸟说话形式,对那只在雨中因“怀旧的情结”“悟不透王朝的兴衰更替”而“泣血”“悲怆”的杜鹃鸟作了劝解:“你挽歌一样的啼鸣/葬送过多少荣华富贵/一个又一个朝代都被你啼老了/啼不老的,唯有这悠悠的青山”,会让人恍悟——是的,在日常历史解读的情感中,我们常常因怀旧或其他因素对皇家的衰败而感伤悯怀。何必呢,你看,大自然中的鸟虫不是仍在照旧鸣叫和生生不息吗? 在这种对历史不同解读的眼光审视下的思考表达,亦表现在以下小诗中。《颐和园偶感〉中,对中日战争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的事件,作者认为:慈禧太后“筑园挪用海军建设的银两”并非是导致战败的主因,“这个拖着辫子的皇朝/当时已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干枯的脉管即使注进飞机大炮/也抵挡不住八国联军的铁蹄”——无知自大的专制本质,战败才是唯一必然的结果。 对《遥望圆明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事件,对圆明园这位被“轮番施暴奸淫/肆虐之后竟又焚尸灭迹”的“东方美女”之死,诗人也没有直抒内心的愤怒,而是表达连“久久凝视也不忍”地“遥望”遗址,以表示对中华文明浩劫之殇的痛苦。同样,《长城随想》、《故宫遐思》也只对相关事件感到“深深的遗憾”,以及对进入近代中西文明进程的鲜明对比作出讽喻式表述。 “浅唱”,或是指一种个人思维角度下的抒情。全诗没有人云亦云式描述国家近代的屈辱史,也没有愤青般排山倒海的爱国之怒,甚至少有正统诗词正气凛然的谴责追问,而是独特地、避重就轻地淡淡表达了自己对历史之殇的惆怅与哀伤。值得一提的还有这组诗的艺术性尤其是诗句虚实结合的锤炼,如“心理防线被打开缺口”、“历史之风迎面吹来”、“拖着辫子的皇朝”、“长满莓苔的悲怆”、“目光被断砖裂瓦刺痛”等句子,既形象生动,又创新独特。“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如流行歌曲般的轻吟浅唱的诗歌特点,也艺术地、精彩地、通俗地表达了封建专制必然没落之历史观点和哲性思考。 本版统筹/何万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