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大城工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狮山树本周讯

第02版
佛高区情报

第03版
重点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05月2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城工匠”卢建新专注焊接三十载屡攻克技术难题

    工匠语录

    一项技术的成熟,需要一个长期的技术经验的积累,需要不断的从理论到实践,从领悟然后再到创新的一个循环。

    卢建新向同事讲解最新焊接技术。

    卢建建新新带带领领团团队队研研发发出出国国内内““性性价价比比””最最高高的的机机器器人人。。

    开栏语

    “大城工匠”应该具备什么品质?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一些委员表示,很高兴见到南海赋予工匠精神更多时代意义,尤其是将科技创新精神纳入工匠精神中。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打造南海的企业品牌和城市品牌,

    近几年来,在弘扬工匠精神的背景下,佛高区企业“匠人”屡现,以此共同打响佛高区品牌制造,以他们的经历传播工匠精神,净化诚信环境,讲好佛高区品牌故事。

    今起,《狮山树本周讯》推出《大城工匠》系列报道,为您揭秘“国宝”技工们的工匠精神。

    从一名普通的焊接工到行业精英,需要多长时间?广东泰格威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卢建新用了34年。

    作为广东省最早的一批焊接高级资格工程师之一,卢建新自从83年8月毕业于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焊接专业后,34年来一直从事焊接这个行业。除了本身专业的优势外,更多的是对焊接技术感兴趣。正是因为感兴趣了,才能耐得住寂寞,五年、十年、二十年……埋头钻研,不断创新,让他成为行业佼佼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钻研焊接技术三十载

    当年,受南下趋势的影响,刚毕业的卢建新被分配到肇庆兵器工厂,从事焊接师傅一职。据卢建新介绍,这是他的第一个职业,当时的技术还很传统落后,只是用焊条去焊接,再加上广东刚开放时,技术人员比较短缺稀少,行业发展缓慢。

    兵工厂当时有个焊接老师傅,经验比较丰富,刚毕业的卢建新空有理论,却缺少实际的操作经验,技术还属于起步阶段。所以很多时候他都向这位老师傅请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从焊接基层工作中积累经验,并反复钻研,使自己的焊接技术越来越纯熟,基本能达到5级熟练焊工的水平。

    20多年来,卢建新辗转到国企、上市公司、政府、外企、民企,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2008年,他创业成立了佛山泰格威公司,主要针对企业提供先进的焊接工艺和生产自动化工艺设备解决方案。他和团队研发出了佛山市首台完全国产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九轴工业焊接机器人、国内电梯行业首条激光无痕迹焊接门板无人自动化生产线;2016年推进全球首台轻量化重负载铝材牵引机产业化落地,配套设备价值从530万提升至1000万。个人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授权专利73项,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专注研发 突破技术难关

    公司成立初期,泰格威机器人主要涉及家电油烟机和家私行业,华帝、温氏集团、美的集团、海信科龙、悍高家具等知名品牌均为泰格威机器人的客户。12年开始涉及五金行业、门窗行业,最后到现在的无痕免打磨焊接。值得一提的是,泰格威机器人在家电烟机行业首先推出薄板CMT冷弧高速焊接焊接新工艺,焊接0.6MM薄板结构件最高焊接速度达到7M/MIN,比传统MIG焊接速度提高5倍。

    “我是学焊接专业出身的,之前从事了30多年的焊接工作。因此,我很了解焊接环节的要点和难点,并能用技术的手段,通过机器人来解决。在薄板焊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变形、变色,传统工艺很难解决。通过设计研发,泰格威的焊接机器人已经解决了这个难点。”卢建新介绍道,通过他们的技术,可以使得企业后期生产成本降低四成左右。

    每一步的跨出,都是一次技术的创新。无痕打磨焊接是市场的一种需求,未来发展的前景是可观的,它不仅可以满足客户对于产品美观、环保等方面的要求,更为企业降低了成本与人力,且效率更高,利于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所以,公司现在定位于先进焊接工艺,根据产业的需求,把先进焊接工艺广泛推广。如今,进入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9年,泰格威机器人已经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建研发平台培养人才

    目前,泰格威机器人公司与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佛山市五区的技术职业学校等多所院校的焊接权威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研发合作关系。

    走进泰格威工业机器人双创中心,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机器人设备正在展示技能,该中心正是由南海信息技术学校联合泰格威机器人打造的。

    事实上,泰格威工业机器人双创中心的成立,也提高了企业培养人才的效率。“学校有机器人班,有很好的教学资源,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我们最新的经验和需求融入到学校的教学中,让学校培养出能够直接上岗的人才。”卢新建说,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个平台是把企业员工的再培训过程前置,在这个过程中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优化资源,实现共赢。

    统筹/何万里 撰文/何万里 实习生 李福云 摄影/何万里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珠江时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