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戴口罩才有效 记得别“踩雷”
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最新修订形成了《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2021年8月版)》和《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2021年8月版)》。
其中,对于公众的健康防护,有哪些最新注意事项?一起来关注!
1 公众戴口罩有什么最新要求?
对普通公众来说,除了在密闭场所需要戴口罩外,当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和公园等室外场所时,也需要佩戴口罩。另外,我们建议公众家里日常备用一些高级别口罩,当家人出现了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到医院就诊的时候,佩戴更高级别的口罩,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全面防范传播风险。
2公众日常佩戴口罩有什么注意事项?
口罩的正确使用、储存和清洁是保持其有效性的关键。
公众日常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正确佩戴口罩,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要压实;
二是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
三是在跨地区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医院等环境使用过的口罩不建议重复使用;
四是需重复使用的口罩在不使用时宜悬挂于清洁、干燥、通风处;
五是戴口罩期间如出现憋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前往空旷通风处摘除口罩;
六是外出要携带备用口罩,存放在原包装袋或干净的存放袋中,避免挤压变形,废弃口罩归为其他垃圾处理。
3重点职业人群包括哪些,戴口罩有什么新要求?
新版戴口罩指引中,重点职业人群主要涉及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三类人群。
第一类是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人员,特别强调境外冷链食品、交通运输相关的海关工作人员和保洁员、搬运员、司机等岗位强化防护,工作期间全程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防范经物、经环境、经人的传播风险。
第二类是医疗机构工作人员,除医务人员、直接接触病人或感染者岗位工作人员重点防护以外,接触潜在污染物的人员,比如保洁员、护工、水暖工、化验室工作人员等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医院其他工作人员,比如保安、导医等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口罩。
第三类是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比如乘务员、警察、快递员等,以前要求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这次修订进行了提级强化,要求工作期间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口罩。
戴口罩5大误区
炎炎夏日,本想敞开面部露出口鼻汲取丝丝清凉,无奈疫情当前,我们仍要做足防护和病毒斗争。口罩俨然成为大家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街上口罩戴法五花八门,今天就来盘点一下常见的口罩“花式”戴法。
误区一:露鼻子
人的呼吸道有两个出入口,一个为鼻腔、一个为口腔。遮住嘴巴只是设置了一道关卡,露出鼻子,仍然给病毒颁发了“出入许可证”。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比起咽喉和肺部细胞,新冠病毒更易感染鼻腔细胞。看来,嘴巴和鼻子都遮好才是王道!
误区二:罩下巴
将口罩移到下巴处,这样做看似方便甚至可能带来整容级效果,但口罩的防护意义实际为0,传染风险大大增加。
下巴、脖子等部位有可能受到病菌的污染,如果将口罩移到下巴处,口罩的内侧面有可能被污染,重新戴回就可将病菌带入口鼻。此外,进食时将口罩拉到下巴处,口罩外侧面可能污染食物、手。
误区三:套胳膊
肢体活动时,有可能被病菌污染。手臂活动范围大,将口罩套在胳膊或手臂上,口罩内侧很容易沾染到病菌。若在不需戴口罩的场合,应取下将口鼻接触面向内折叠好装在干净的袋子中,需要时再戴上。
误区四:垫纸巾
纸巾虽能吸水,但不能阻隔病菌。将纸巾垫在口罩里面,会使面部和口罩之前产生间隙,影响口罩的密闭性,降低防护效果;同时会增大口罩呼吸阻力,引起不适。
误区五:不更换
通常情况下,一次性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使用时间过长会降低过滤效果、增加呼吸阻力。如果一个口罩反复佩戴,会沾染一些灰尘、病菌、水汽和唾液,长期不换则不仅起不到防护,还可能产生反作用。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应超过8小时。
误区六:不佩戴
我已经打了疫苗,不戴口罩也没关系?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疫苗的保护率能达到百分之百。因此,打疫苗+戴口罩才能更好地保障安全。在没有形成人群免疫屏障的情况下,戴口罩等个人防护依然相当重要!
统筹/谭碧韵
(《这样戴口罩才有效 记得别“踩雷”》由珠江时报社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 下一篇:非必要不出省开学有最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