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强拆代价大 劝君莫违建

来源:珠江时报月刊2019年06月02日    

哪些属于违建?违建有哪些后果?此前,居住在大沥镇碧桂园小区的一名业主在小区内有一违法建设,在城管局查处违法建设时,仍然抱着侥幸的心理拒绝拆除,结果272800元的违建工程,因各种罚款最终付出了超过40万元的代价。因此,违建不仅破坏小区环境及带来安全隐患,还让自己付出较大代价。

无视部门劝导拒拆违建损失超40万元

从去年年初开始,大沥镇城管局对大沥碧桂园小区内的违建进行拆除,在强制拆除违法建筑中,有一名业主因为抱着“城管不会动真格”的想法,无视执法部门的多次劝导教育,更对执法部门送达的《接受处理告知书》及《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书》置之不理,最后执法部门不仅组织施工队对违法建筑进行强制拆除,更按照相关规定,要求业主缴交相应的罚款和强拆费用。

经执法部门调查核实,该违建的工程造价为272800元。该业主一直抱着侥幸心理,既不履行拆除义务,又不提出异议。城管部门根据工程造价的10%对其进行处罚并要他承担本次的强制拆除费用。在收到处罚决定之后,违建当事人又不去履行缴纳处罚,因此还需支付滞纳金。

侥幸心理一时爽 强制拆除泪两行

据估计,该违建业主造成的损失有五项:

一是初期投入用于建设违建部分的工程造价约272800元,违建被强制拆除了,工程款化为乌有;

二是按工程造价

10%的行政罚款约27280元;

三是因未能按期缴纳罚款,所以需缴纳滞纳金27280元;

四是缴纳强制拆除费用约144500元;

五是被依法停水电,价值近千万元的别墅不能入住,每月还需要定期缴交物管费和银行房贷。

提醒

通过该案件可以看出,该名业主因为违建而造成的损失超过了40万元。

南海相关部门提醒:小区违建代价非常大,敬请广大业主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

小区违建10问?

1

问:作为一名普通的市民,怎样才能知道哪种类型的建筑属于建法建设?

答:可从网上下载《佛山市违法建设查处暂行办法》(佛山市人民政府令第4号)(下称“4号令”),上面有详细的划分和相关定义,可以解答常见问题。

2

问:小区内常见的违法建设有哪些?

答:小区内常见的违法建设有以下两种类型:①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②未经批准进行临时建设或者未按照批准内容进行临时建设的。

3

问:自己买的房子,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搭建?

答:能够正常售卖的房子是经过审批许可并通过验收发证的,是合法的。但要是在那基础上搭建、加建,就要经过相关审批许可,如果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4号令”第三条第(一)项已明确定义为违法建设。

4

问:买的时候,售楼人员告诉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搭建,为何执法部门又说不可以建?

答:部分售楼人员为促成交易,会信口开河,甚至口头承诺,这些都是无法律保障的,能否搭建要以有效合法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司法解释内容为准。

5 问:小区违建主要由哪个部门查处?投诉电话是什么?

答:城管部门。投诉电话:12319

6

问:违建与开发商的诱导、物管的纵容有关,谁承担损失?

答:谁建设谁承担损失,作为业主要有法律意识,对不合理的条约应有所判断,多了解相关部门政策法律的宣传报道,明白如有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7

问:开发商销售户型图等宣传资料明确表示可以使用天面层(一楼花园),房产证(不动产权证)附页也标明天面(一楼花园)在产权范围内,同时设计销售时开发商已经预留位置并诱导业主加建,作为业主,应该怎样分辨是否可以搭建。

答:首先,业主支付的是使用权,而不是建设权,不能随意对原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进行改造。其次,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天面(一楼花园)属于整幢楼全体业主共有的,而不是某个业主专有。“4号令”明确规定开发商诱导业主违法建设是要负相应法律责任的。最后,能否搭建要以有效合法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司法解释内容为准。

8

问:如果建设是得到物管允许的,属违法建设吗?

答:物管是没有审批权的,只有制止违法建设的

义务。物管是否许可不能判断建设是否属于合法,

只有经过规划部门出具合法的书面许可,并严格

按照规划要求建设的才属于合法建设。

9

问:如果物管不制止甚至支持违法建设行为,造成不良后果,物管有什么责任?

答:“4号令”第三十二条已明确其法律责任,如果物管不履行劝阻、制止和报告职责的,查实后,建设部门将其违法信息录入房地产行业诚信档案管理系统,对其违法行为进行披露,并对其诚信记录进行扣分。

10

问:违建有哪些后果?

答:违建的后果(损失)很严重,例如:1、投入用于违法建设的工程款会化为乌有;2、执法部门会根据工程造价10%进行行政处罚;3、违法建筑将要自行拆除或被强制拆除;4、承担强制拆除费用;5、房产被停办登记、冻结交易;6、将被作为失信人纳入社会征信平台,在银行贷款、高消费、乘坐高铁或飞机、子女就读高价学校等领域受到全方位的制约。

整理/珠江时报记者 刘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