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带孩子骑行 “安全”要先行

来源:珠江时报2024年08月16日    

近日,一则儿童骑行摔倒被碾压身亡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骑行安全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带孩子骑车要注意什么?骑行安全知识有哪些?如何带孩子更好地运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合什么运动?一起来看看吧!

带孩子骑车要注意什么?

首先,从法律角度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二)驾驶电动自行车和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必须年满16周岁。

未满12岁在道路上骑车,一旦出现事故,仍要负一定责任,此前也有相关判例。

也就是说,只从法律角度考虑,未满12岁的孩子,不应在道路骑行。而考虑到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当地道路交通状况,可能孩子满了12岁上路都不一定安全,一方面,低龄孩子对风险的评估和情绪的控制都很不成熟,另一方面,孩子的个头往往相对比较矮小,骑童车的话,个头太小,不易引起司机注意,骑大车甚至共享单车时往往又只能勉强骑行,出现突发状况更容易失去控制造成风险。因此家长更要好好考虑风险,做出合理安排。

此外,适龄青少年骑行运动,还要注意车辆的选择、调教以及训练的循序渐进。家长带适龄孩子骑行前,应先带孩子学习基本的交通规则,并给孩子准备好骑行头盔和手套,这二者可以降低意外带来的损伤。上路前要检查车身结构,车轮、刹车等功能是否正常,有无松动。骑行时应在自行车道,且不要并排骑行以免阻挡道路,大人可跟在孩子身后提醒指导,不能一味地强求孩子跟上大人,以免造成运动损伤或意外。

这些骑行安全知识要记牢

骑行前选择合适的座驾

骑行之前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座驾,尤其要注意调整座椅的高度和舒适度。选购自行车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身材比例来选择适合的自行车,否则骑自行车时身体会不舒服,动作不协调,容易摔倒。

找到适合的运动频率

骑行初学者要先找到适合自己的频率,再增强运动量。普通人的蹬踏频率为每分钟60至80次。每次骑行前要有20分钟低速度的热身,身体微微出汗即可。

3项准备别忽视

●车辆全面检查。对自行车各部件进行全面彻底检查,观察其是否灵敏可靠,性能是否良好。

●工具随身携带。出发时,建议携带常用的修理工具,如扳手、钳子和各种易损坏的备用零件。

●装备准备齐全。

头盔:骑行电动自行车应当佩戴好安全头盔。安全头盔是保护骑乘人

员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当事故发生时,头盔可吸收大部分撞击力,起

到缓冲、减震的保护作用,可使受伤的比例下降70%,死亡率下降40%。

骑行服:色彩鲜明的骑行服能够让骑手更加显眼。

手套:可以止滑,还可以防止手掌磨破皮。

骑行时骑车姿势非常关键

骑车者身体过度前倾时,为了观察前方路况,必然要抬头、仰颈。这是一种强迫性姿势,可造成颈部肌肉紧张。而骑车时腰部过屈的姿势,会增加腰椎间盘的负担,久而久之会增加腰肌劳损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风险。

因此,骑行者要注意保持正确的骑车姿势,上半身放低,头部稍倾斜前伸;双臂自然弯曲,便于腰部弓屈;降低身体重心,防止由于车子颠簸产生的冲击力传到全身;双手轻而有力地握把,臀部坐稳车座。当骑车时间较长时,要注意变换骑车姿势,并适当休息。

在合适地点骑车

骑行时,应选择有骑行道的广场或公园;在街道上骑车,务必走自行车道,严禁在车流中穿行;避免在人群中骑车,行人若被自行车撞倒,尤其是伤及头部,很可能面临致命风险。

守规则、遵秩序

骑行非机动车上路,要在非机动车道内通行;若道路未设非机动车道,应沿道路右侧行驶。骑行过程中,要遵守交通信号指示通行,红灯停,绿灯行,不抢秒、别走神,确保安全后再通行,不可图一时之快而闯红灯。

远离车辆盲区

大型车辆转弯时,前、后车轮的运动轨迹不重合,会呈现出弯月形状的盲区。若此时处在这一区域,极易被刮倒、卷入车底,发生碾压事故。因此在路口遇车辆转弯时,应与小车保持1米以上,与大车保持2米以上的安全距离。车身越长,内轮差越大,盲区也越大,因此骑行时遇见大车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

追逐竞驶不可取

马路不是竞技场,非机动车驾驶员无论在城市道路或是山路骑行,都要避免相互追逐或曲折竞驶,一味追求加速度,如遇到突然出现的行人、临时变道的车辆等紧急情况,都有可能引发严重事故。

单手骑行易失控

单手骑行、双手离把、攀扶机动车骑行等行为既危险又违法,此时骑行人对车辆的控制能力减弱,易失去平衡摔倒或驶入路中与机动车发生碰撞,遇紧急情况时也难以及时应对,易导致自身摔倒受伤或碰撞事故。骑行时应正向坐好,双手扶把靠道路右侧骑行。

如何带孩子更好地运动?

家长们应该为孩子选择更为科学的运动项目,在重视安全的前提下,既能让孩子发挥

他们的运动能力,培养自信心和成就感,

又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选择那些符合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的运动项目,这些运动项目应该对技术要求不高,而且风险较小,例如游泳、慢跑或篮球等。

逐步增加运动强度

根据孩子在特定年龄段的体能和心理承受能力,逐步增加运动强度,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强度或成人化的运动标准。如果不太清楚孩子当前适合怎样的运动强度,应该咨询体育老师或专业教练的建议。

培养运动安全意识

在进行运动时,教育孩子注意安全,学会识别和规避风险,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例如根据这些运动项目

常见的危险事件,与孩子一起进行危险应对的模

拟练习,引导孩子正确判断和应对风险。

注重团队合作与互动

在选择运动项目时,最好选择一些需要团队合作和沟通的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和情绪调节能力。

通过维护器材增强责任感

很多运动需要用到专业器材并需要自己定期维护,比如自行车、轮滑等等,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习基本的检修维护操作,让孩子学会爱惜器材并增加对自己的安全负责的责任感。

循序渐进培养孩子运动爱好

学前及一、二年级:少儿趣味体适能训练

如果孩子还小,想运动却没什么运动基础,最好的办法就是做些少儿趣味体适能训练。先从爬和走开始,然后慢慢提高到跳跃;适应一段时间后,再改成全身翻滚;之后还可以爬、跑跳、翻滚交替练习,间歇训练。运动前,要注重热身和拉伸。

这样一是让心肺功能和机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不至于因一开始就高强度运动而疲惫或受伤;二是增强趣味性,培养孩子运动兴趣,打下身体运动的基础。

三年级至六年级:增加基本体能训练

孩子到了三年级,就可以进行专业的体能训练。总体原则是利用已有的方便条件,做能做的任何运动,可以跑步、游泳、骑自行车、跳绳,以及有氧和力量相结合的练习,例如马步前后走、双腿背桥、靠墙静蹲、标准蹲起、弓步下蹲等。

同时,针对这一阶段的孩子,也应该注意培养孩子运动的多样化,这样能给身体和大脑不断带来新的刺激,有助于通过运动减压。

初中高中年级:全类型体能训练

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更需要坚持体育锻炼调节心情。可定期进行全类型的体能训练,包括动态热身拉伸、基本体能、专项体能、球类运动、静态放松拉伸五大类交叉组合。

球类运动益处多

踢足球可以全面锻炼身体,能促进腿部关节的韧性,强壮腿部的肌肉,由于需要反复跑动及加速跑动,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耐力,还增强了心肺功能;篮球是一种全身运动,在接球、运球过程中提高孩子反应能力,在运动过程中使体魄更加强健,也提高了观察和决断能力;打羽毛球需要手、眼、腿完美配合才能完成,能提高孩子的协调能力和平衡力。

整理/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婷综合自新华网、中国体育报、中国疾控中心、央广网、澎湃新闻、上观新闻、广东交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