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女孩黄玉怡:
爱上缠花头饰 迷上传统文化

黄玉怡(中)在做缠花艺术推广活动。
(受访者供图)

▲黄玉怡制作的缠花饰品。
5月2日,佛山市缘喜房车营地公园内,身着汉服的漂亮女生黄玉怡正在指导游客制作缠花头饰。黄玉怡在家人的支持下,已经开展了两场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山缠花”推广活动,免费教市民制作缠花头饰。
此前,黄玉怡代表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参加中等职业学校2021年广东省文明风采活动,参赛作品《传承百年缠花艺术做非遗文化守艺人》获得一等奖。
小女孩迷上汉服配饰
家住狮山镇黄洞村的黄玉怡是个活泼可爱的00后女生,初一那年,为参加学校文艺表演,她在挑选服装时,被汉服的华美震住了,于是,在她的要求下,母亲为她买了一件汉服。穿上汉服表演,让她对表演艺术有了更多的喜好。
初二那年,玉怡有位老师也喜欢汉服,就带玉怡及几名同学一起去了汉服文化机构。几名学生在这里了解了汉服的由来,也懂得了穿汉服走秀的“应知应会”。之后,玉怡及同学的汉服走秀通过了初赛,顺利进入决赛阶段。
穿上汉服后,玉怡了解到,与汉服搭配的发型、头饰、鞋、袜都有讲究。她想买合适的配饰,特别是头饰。她上网搜寻发现,很多汉服配饰都是用塑料制作的。有没有可以替代的头饰?她查了很多资料,了解到1987年版的《红楼梦》演员头饰特别美,这些头饰大多数是中国著名化妆艺术家杨树云精心选配的非遗手工花——英山缠花,是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的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英山缠花源于明代,盛于清代,是一种用多色丝线在以纸板和铜丝扎成的人造胚架或实物胚架上缠绕出鸟、兽、虫、鱼等物品的一种立体的民间工艺。
之后,玉怡迷上了这门纯手工艺术。为让缠花更好地跟自己的汉服搭配,玉怡开始上网学习制作缠花头饰。
免费教市民做缠花做缠花要有耐心,要一针一线动手做出来,传承这项文化并不容易。得知玉怡有制作缠花的爱好,玉怡的姑姑给了她有力的支持,鼓励她努力传播缠花艺术,将来办自己的缠花艺术工作室。
为表达对姑姑的感谢,玉怡曾用五天假期,设计制作缠花扇子。5天后,这把精美的缠花扇子制作成功,玉怡姑姑收到这份特殊礼物。
高三上学期,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组织师生参加全省才艺大赛。在老师陈子宁的帮助下,玉怡设计PPT,内容包括英山缠花的历史、传承及未来设想等。在决赛中,玉怡不负众望,捧回大奖。
玉怡购买缠花饰品原材料的费用,一部分是她打工挣来的,一部分则是母亲资助的。玉怡的妈妈也有喜欢穿汉服、旗袍的姐妹,她们很喜欢玉怡的手作。在母亲的支持下,玉怡举办了两场缠花艺术推广活动,免费教市民制作缠花饰品。
玉怡说,制作简单的缠花饰品并不难,难在创新。要想做出优秀作品,需要制作模板,还要观察植物的花朵形状。有些作品需要自己设计,有些花形则考验手艺技巧。制作过程中,若不符合线的走向,就容易出错。
在推广缠花文化的过程中,有同龄人对玉怡的想法不理解,认为她是“老古董”才会喜欢这种东西。玉怡耐心解释,希望同龄人能够守住传统文化,不要丢失了这些传统文化瑰宝。
目前,玉怡正在准备母亲节的缠花艺术推广活动。保护传统文化,她希望有更多同路人。
文/珠江时报记者金晓青
(《爱上缠花头饰 迷上传统文化》由珠江时报社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 上一篇:“父子兵”坚守岗位 提供优质出行服务
- 下一篇:线上线下贴心服务 为企业纾困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