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永作推动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

来源:珠江时报2021年10月25日    

    (上接A01版)

    求索:将自身发展置于全人类发展坐标系,促进各国共同繁荣

    一株青草,能有怎样的力量?

    在遥远的南太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来自中国的菌草家喻户晓:既能用来种菇,又能用于改善生态,被当地农户视为“神草”。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帮助国内西海固脱贫,到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一株株菌草,将中国同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目前,菌草已在包括巴新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圈粉”,帮助当地人民改善生活、走出贫困。

    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

    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是“联合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发展中国家不仅在政治上应该互相支持,在经济上也应该互相帮助”“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

    50年来,不论中国自身发展水平高低、处于何种发展阶段,中国领导人始终放眼全球,倡导合作发展、共同发展,尤其是将推动发展中国家发展放在突出位置。

    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始终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从确立对外开放为基本国策,到主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广交会,到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从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不断“瘦身”,到自贸试验区一再“扩围”……“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的背后,是中国主动拥抱世界的满满诚意。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当前,中国已成为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前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共同发展,“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互促共进,中国正为世界各国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宝贵的合作契机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离世后,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社交平台上写下这样的悼文。

    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的首选战略措施。如今,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年增产稻谷可多养活数千万人。

    在中国对外合作交往中,“路”是个重要关键词,仿佛一个隐喻,昭示中国与各国并肩同行。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克服重重困难援建的坦赞铁路贯通东非和中南非,有力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如今,另一条“路”正在向未来延伸:“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已有141个国家和包括19个联合国机构在内的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中国越发展,对“联合国人民”贡献就越大。

    时间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叠加共振,全球经济复苏迟滞、结构失衡,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严峻挑战。

    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路在何方?

    在国际发展事业面临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习近平主席郑重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为各国聚焦发展、团结发展、共同发展提供行动指南。

    联合国发展系统驻华协调员常启德认为,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将开拓发展新境界,一个更加普惠、平衡的全球发展图景,将因中国增添强大动力。

    洞见:着眼世界长远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类

    面临二战结束以来最大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

    至暗时刻,中国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用一个个“最”字践行同国际社会共克时艰的决心,为更多国家点亮“隧道尽头的光芒”——

    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人道主义行动,积极响应联合国发起的全球人道主义应对计划,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物资援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

    最早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加入世界卫生组织主导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

    已向全球提供超过15亿剂新冠疫苗,成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有力推动建立全球免疫屏障……

    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历史。挑战与希望同在的时代,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我们应留给子孙后代一个怎样的未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主席给出的“中国答案”。

    2015年纽约,2017年日内瓦,2020年、2021年北京,习近平主席或到访联合国机构,或通过视频连线出席会议,多次在联合国场合深入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路径、布局,为世界发展进步指引航向。

    百川朝海,流行不止;道虽辽远,无不到者。

    从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载入联合国大会决议、安理会决议、人权理事会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火炬渐次点亮,闪耀真理光芒。

    2021年10月12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在昆明召开,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10月14日,2000多公里外,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在北京启幕,习近平主席宣布,中方将建立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为全球交通发展贡献力量。

    一周之内,连续两场联合国全球性会议在中国举行。“春城之约”“北京时刻”,折射出中国着眼长远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步伐。

    从提出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等原则,到推动达成《京都议定书》,从率先批准《巴黎协定》到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再到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万物和谐的地球生命共同体,有中国承诺,更有中国担当。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亚当·图泽表示,中国可能重新定义了人类未来的前景,“如果得到全面落实,中国的新承诺本身就能把气温的预期升幅降低0.2至0.3摄氏度”。

    历史航道中的世界巨轮,已驶到新的波涛汹涌的水域。国际社会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企盼更加强烈。

    然而,冷战思维、零和心态、强权政治不断冲击国际秩序,形形色色的“伪多边主义”不时制造分裂、冲突,联合国正经历少有的复杂局面。

    纷扰中,洞悉大势;变局中,登高望远。

    “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习近平主席的话掷地有声,鲜明表达维护真正多边主义的中国立场。

    “中国已成为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

    这是一个怎样奇妙的巧合——

    1921—1971。50年,记录了一个古老民族上下求索、涅槃新生,进而以愈加伟岸的身姿走向世界的坚实步伐;

    1971—2021。50年,镌刻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坐标系中发生深刻位移、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铿锵足迹。

    2021年10月25日,中国将隆重纪念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我们有理由期盼,下一个50年,中国同联合国的合作将绘就更加绚烂的华章!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