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里水夜墟”艺术作品征集活动评选结果出炉

看“夜里水”的千般姿态万种风情

来源:里水社区报2022年11月15日    

    ■夜幕降临,里水一片繁华景象。王庆武摄

    ■里水小学美术教师莫建贞创作的水彩画《夜》。

    ■画舫从张灯结彩的情浓桥下经过。黄国恩摄

    夜幕降临,里水艺术河畔的夜间市集点亮河道两岸。在这里,黑夜与白天同样精彩,它们相互交织,向人们展示梦里水乡的万种风情,“新夜态”更激发了里水新活力。

    为激发镇内文化旅游新消费、新动能、新活力,今年9月,里水镇文化发展中心联合美术、摄影、文学等协会举办“里水夜墟”艺术作品征集活动,鼓励广大群众用美术画作、摄影、文学诗词、儿童才艺表演等形式描绘梦里水乡美丽夜景、夜经济以及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夜生活,记录家乡的美。

    活动一经发布便引起热烈反响,主办方陆续收到众多作品投稿。经过专家评委严格筛选评审,评选结果近日出炉,共产生了美术、摄影、文学一等奖各2名、二等奖各4名、三等奖各6名、优秀奖各8名。

    用走心的作品讲好里水“夜”故事

    本次“里水夜墟”艺术作品征集活动在镇内掀起一股创作热潮,投稿作品呈现出三大亮点:作品质量高、投稿群体广、教师群体参与度高。大家眼中的“夜里水”是什么模样?一起透过里水文学艺术爱好者的视角,领略不一样的里水之夜。

    “里水的夜,有千百种模样,不管是哪一种,都是我爱的样子。”在一等奖文学作品《邂逅里水之夜》中,作者袁静雯将她眼中的里水夜色娓娓道来,字里行间尽显浓浓家乡情。

    文学评委对该散文作品予以高度肯定:“文笔优美,细腻地描写了里水春夜的生机昂扬、夏夜的欢欣躁动、秋夜的丰收喜悦、冬夜的热闹年味,真挚自然地抒发了作者对里水四季之夜的喜爱。贴近生活,字里行间对里水之夜的爱朴素而浓烈,最后主题升华,为每一代披星戴月作出贡献的里水人歌颂。”

    与文学作品不同,美术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在一等奖美术作品《夜》中,作者莫建贞以里水艺术河畔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建筑为创作原型,给天空铺满神秘而庄重的普蓝色,清澈河水中的建筑倒影让作品视角更为立体,一幅优美生动的里水夜景画卷舒展开来。该作品获得美术评委点赞:“作者专业技法到位,作品色调高级、装饰性强!”

    这两个获奖作品,只是里水夜文化创作热潮的缩影。评委们纷纷表示,本次活动征集的作品普遍质量很高,传递出里水本土文学艺术作者情真意切的家乡情,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敏锐的洞察能力和扎实的创作能力。

    用全心的投入赋能文化新发展

    “里水夜墟”艺术作品征集活动的投稿作者涵盖各个年龄段,覆盖各行各业,既有不足10岁的小学生,也有20多岁的青年大学生;既有担当育人使命的人民教师,也有已经退休仍然发挥余热的“老友记”……里水“夜文化”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一起听听他们怎么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里水汤村人,袁静雯说:“非常有幸见证里水经济飞速发展,如今里水人的生活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了。”得知“里水夜墟”艺术作品征集活动后,热爱文学的袁静雯果断执起手中笔记录家乡,创作了散文《邂逅里水之夜》,“作品能被大家认可,我感到非常荣幸和激动。”

    地方发展和文化振兴离不开青年力量,袁静雯正是“后浪”入海中一朵奔涌的浪花。她说,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努力充实自我,为家乡发展赋能。

    在各个参与群体中,教师群体尤其出众,投稿数量多且质量佳,获得专家评委的一致认可。作为里水小学美术教师的莫建贞创作了一等奖美术作品《夜》,尽管家乡在南海九江,但大学一毕业她就到里水工作,对里水有着浓浓“乡愁”。

    “在课堂上,我经常向学生介绍里水风景和特色民俗,让学生们通过画笔、色彩记录里水的美。”一直以来,莫建贞坚持将里水民风民俗、风土人情有机融入到美育工作中,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展旗学校二年级学生张剀洋也在老师袁莹莹的指导下,创作了水彩画《灯下展旗楼》。画作展现了儿童视角下的展旗楼,明艳的色彩和错落有致的空间感深深打动了评委。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对里水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更爱我的家乡了。”文化春风化成细雨,浸润了张剀洋的心灵,让他对里水这片土地更有归属感。

    接下来,里水镇文化发展中心将继续鼓励群众把笔墨、镜头对准梦里水乡,讴歌里水建设发展成果,营造丰富多彩的梦里水乡文化夜生活氛围,为“梦里水乡湾区名镇”建设贡献文化力量。

    文/珠江时报记者邓施恩通讯员麦倩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