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古人如何过盛夏

来源:罗村社区2021年07月23日    

◎武华民

古代,盛夏时节,人们有过多种消暑降温的方法。

在皇宫里,最原始、最传统的消暑方法首推扇子。佳丽三千,人手一把扇子,而皇帝身边,常有多位宫女在扇扇子。汉代,未央宫殿旁建有清凉殿,专供皇帝夏天居住。殿内设紫瑶帐,以画石为床,盛夏时仍清凉无比,如同含霜。也有在宫殿里安装机械设备,利用冷水循环带动大扇轮转摇产生风力,让冷气在宫殿里循环。还有将凉水送上屋顶,让水沿屋檐流下,形成人造水帘,让皇帝享受清凉。清朝时期的三伏天,康熙、乾隆带着妃子孩子,去设在承德的行宫避暑。

那时候也有“冰箱”,是一种铜制或者木质的“箱子”,两侧有环,方便搬运。“冰箱”内侧挂锡,箱底有孔,水从小孔排出。“箱子”有两块盖板,一块固定,一块是活板。暑夏时节,取下活板,时令瓜果放在冰上,随时取用。“冰箱”最上面的盖子设有通风小口,冒出冷气,放在室内就是天然的“中央空调”了。古代采冰极费人力物力,唯有皇室和权贵人家才能享受这样的纳凉方法。

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常在家中宴请宾客。每到伏天,杨国忠便令匠人将冰雕置于宴席上。冰块很多,宾客“各有寒色”,有人甚至还想穿上棉袄,由此可见其用冰之奢。除了冰雕,古人还将冰块放在“冰鉴”中。“冰鉴”一般分为两层,外层放冰,里层放果蔬和酒,冰鉴上方的盖子也有孔,冷气冒出也可以给室内降温。

魏晋和南朝时期,“麈尾扇”十分流行,“麈”是鹿群中的领头鹿,用它尾巴上的毛制作的扇子叫“麈尾扇”。当时,只有一定学识品阶的人才能持有“麈尾扇。”《资治通鉴》记载:寒门出身的南齐名将陈显达,官至太尉,但是其仍告诫其子:“麈尾蝇拂是王谢家物,汝不须捉此。”

普通百姓最主要的纳凉方法就是扇扇子、洗澡、吃西瓜、喝酸梅汤。扇子就便取材,品种繁多,家家户户有好几把。夏天的古代江南,消夏流行“竹夫人”。“竹夫人”用竹子编成,中间空,呈修长圆筒的形状。竹子寒凉,再加上中空透风,夏日做成最凉爽的抱枕。除此之外,扇子、竹枕等工具也都给寻常百姓带去了许多清凉。人们在床上放置竹子做的凉席,富贵人家也有用象牙席的。民间也常把竹帘悬挂于屋门口,遮挡酷热。我国是瓷器之乡,古人很早就懂得用瓷枕的凉来驱赶夏天的热。“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说明在古人眼里,瓷枕是夏季纳凉极佳寝具之一。天太热时,普通百姓泡在大水桶里降温,有条件的躲在地窖里纳凉。

唐代出现了“冰商”,是商业性的藏冰户。冬天藏冰,入夏拿出来卖。到了宋代,冷饮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明清时期,大户人家还会在房间内开凿深井,利用地底冬暖夏凉的特性,在自家修建“空调井”来调节室温。“空调井”口部用石板盖好,盖上留圆孔,一到夏天,冷气从孔中冒出。安徽西递村的“青云轩”古建筑里,大厅内的“空调井”至今还能发挥作用。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古人消暑纳凉,除了求诸外物,更求之于自己的内心。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盛夏降温途径和方法很多,但面对难耐的酷暑,我们不妨摒弃心中过多的杂念,少一分浮躁和气盛,多一分闲适和随安,不仅利于夏日避暑,也有助于修身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