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稻香满人间

来源:罗村社区2021年06月11日    

◎刘红春

5月22日,是个沉痛的日子,伟大的稻田追梦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溘然离世,走完他光辉的一生。斯人已去,唯有稻香留在人间。

当过农民的父亲,惊闻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无比悲伤,沉默良久之后,给我讲了他年轻时育秧的故事。今天我就用这个平凡的小故事来感怀父亲记忆中那些稻田飘香的日子,来缅怀让我们吃饱饭的科学巨人袁隆平院士。——题记

不知不觉间,开春了,一切都与冬天不一样,冻住的空气开始变得柔软,一阵春风吹来,泥土睡醒了,它们改变了僵硬的姿势,商量着春天里的一些事情。

父亲早早来到村里水田边,那一丘丘水汪汪水田,让父亲的眼睛发亮,父亲不怕早春还有些刮脸的冷风,而是在风中自言自语道:该育秧了。

四十年前的父亲是生产队的育秧员,一百七十号人一年的饭碗装不装得满,全落在父亲的一双手上。

四十年前的父亲才三十出头,年纪不大,育秧技术已经在整个大队,甚至公社都出了名。

该育秧了,父亲像温度计一样准确地感受到气温的变化。一个人要完成3000斤谷种的育秧任务,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大的壶桶像一排接受检阅的士兵,整整齐齐在生产队的院坝上站着。父亲并不理会它们,而是抓起一把经过精心筛选的谷种看了看。像看着自己的孩子,父亲的眼里满是爱的光芒。“个个都是精兵强将啊。”父亲不由得赞叹道。可育秧的种子更需要精兵中的精兵,稍微弱一点的就会影响收成,更会浪费多少人的精力和劳力。

父亲必须把好这一关。生产队的条件还不错,能够满足父亲选种的要求,几百斤的食盐,说到就到。食盐溶化在清水里,谷种倒进去,饱满精壮的谷粒沉下去,那些经不住考验的谷种浮起来,盐水真是火眼金睛。

选好的谷种在温水里浸泡一夜,父亲捞出一颗放进嘴里,用门牙轻轻一咬,脸上绽出笑容,可以继续下一道工序了。

大大的壶桶派上了用场,浸好的谷种装在壶桶里,垒得像一座小山,小山四周围了一圈稻草,那是父亲做给谷种们的棉衣。谷种们舒舒服服地躺在壶桶里,心安理得地接受父亲的精心照顾。父亲掐好时间去查看谷堆里的温度。那一尺多长的温度计是父亲最忠实的记录员,每次打开壶桶,父亲只需用眼睛在温度计上瞄一眼,便知道要不要给谷种们升温。长长的一排壶桶,父亲不知道要瞄上多少眼,在寒冷的夜里要起来多少次。

好在这样的日子并不长久。等到饱胀的谷种尖端冒出白色的“眼屎”,这是谷种开始“破胸”了。为了让更多的谷种“破胸”。父亲把手探向谷堆,像对待刚出生的婴儿一样,轻轻地伸到小山似的谷堆里,一股温暖的气息,沿着手指传到了父亲的身体里,父亲有些激动,他感觉到这温暖的气息里隐藏的生命跃动,这种感觉太美妙了,让父亲感动。父亲的大手在谷堆里小心地翻腾着。十几个壶桶父亲一个一个地翻,宁愿自己辛苦,也不要别人帮忙。

“那些都是刚长出的小生命啊,哪里经得起粗手笨脚的折腾。”经过父亲大手反反复复翻腾的谷种终于全部出芽了。白色的芽儿和白色的根须分别从谷壳的两端生长,嫩嫩的芽儿一天一天长长,父亲已经在稻田里给它们做了秧床。

该育秧了,壶桶打开了,稻草扒开了,冒着白色芽儿的小苗还不能脱下身上的谷壳,那是它们的贴身小袄呢。既保温又保护幼嫩的秧芽。

出种是个细致活。父亲用他的大手把秧芽捧出来,放进箩筐里,轻拿轻放。秧芽开心地离开壶桶,安静地呆着箩筐里,等待着去田野里,像它们的父母一样生长、开花、结果。

父亲把精心育出的秧芽均匀地撒在秧床上,又给它们盖上厚厚的草木灰,父亲想,在这么温暖的秧床上,秧芽们一定可以舒舒服服睡上一个月。

做好这一切,父亲并没有做长时间的逗留,而是急匆匆地赶回社屋,他知道,下一批的谷种,还在谷仓里等着他呢,那一丘丘水汪汪的稻田在等着他呢,那金灿灿的秋天在等着他呢……